《國際殘疾人日》的理解和力度
第 2362 期(2009 年 11 月 29 日) ◎ 教會之聲 ◎ 鄺偉衡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國際社會共同期許
由於生理、環境等的障礙,殘疾人士往往未能和正常人一樣平等地享受社會資源的權利。但這種現象長期以來,一直未受到社會的足夠重視。為此,從一九七六年起,聯合國先後訂立《國際殘疾人年》、《國際殘疾人十年》、《關於殘疾人士的世界行動綱領》等。呼籲世界各國對殘疾人士理解和尊重,改善對殘疾人士應享有的權利及生活質素,使他們擁有共同參與社會的平等機會。並於一九九二年第四十七屆聯大會議,決定每年十二月三日為《國際殘疾人日》。
聯大會議喚醒關注
中國自二零零八年八月三十一日成為《殘疾人權利公約》的第三十三個締約國,同樣也包括香港及澳門特別行政區同時生效。過去,聯大通過《世界人權宣言》,雖然確認包括殘疾人士在內的所有人天生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但殘疾人士仍普遍受著歧視。所以,經過四分一世紀,透過推動殘疾人士的權益,制訂《公約》等,才能促進、維護和確保全球六億五千萬殘疾人士享有平等權利,自由和尊嚴。
殘奧展示人權亮點
去年北京殘奧會成為中國推動保障殘疾人士權利的契機,為新修訂的《殘疾人保障法》擴大了殘疾人士康復受益範圍,中國政府願意承諾二零一零年前建成一百個「無障礙城市」,甚至確保殘疾人士能融入社會生活,故此到二零一五年全國將實現殘疾人士「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盼望殘疾人事業是中國人權起動的推手。
香港作出積極回應
為深化十八區各界人士對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的認識和關注,及了解殘疾人士應有的權利,從而提高對殘疾人士的接納,建立共融社會。故此,政府及民間組織聯合推行研討會、培訓課程、推廣大使及促進殘疾人士就業等。而且在國際復康日期間推行免費乘搭車船暨享用文康設施日,海洋公園同樂日等。
教會使命停在「主日」
沒有社區、只有堂會:圈外有羊,他們也是要進天國的人。走出堂會,也是我們牧養的地方。
沒有參與,只有參加:無障礙的傷健崇拜,意義在信徒皆祭司,他們也是參與者,不是參加者。
沒有互動,只有付出:事奉變工作,使心靈涸乾;謙卑的心,才體會彼此牧養。
沒有異象,只有理想:只求增值,就看不見主所看的,做主所做的,愛主所愛的。
沒有治療,只有康復:生命工程,從心開始,全人牧養。合作年代,資源共用,聯合牧養是新的進路。
鄺偉衡(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