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科技顛覆了人們的日常,疫情將世界各地的教會都逼到線上。新媒體正大大地改變着教會的聚會型態,雖為福音傳播帶來發展新契機,但也為教會牧養帶來挑戰,尤其是衝擊着原本已是牧養艱困重災的青年區塊。根據去年底的一份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三十至三十九歲年齡層對教會離心最強,這一羣在年齡上「唔上唔落」的信徒既要面對工作樽頸位,也要應付家庭角色轉變的挑戰。屋漏偏逢連夜雨,面對政情和疫情等突如其來的夾擊下,據調查結果所示,有多達三成的青年表示會考慮其他教會的崇拜。疫情下信徒不一定參加原有崇拜而去參加其他教會的視像崇拜。疫情過後,究竟教會能夠將多少已失去歸屬感的青年從線上帶回教會現場?甚至會否出現教會的「大洗牌」?
事實上,近年本港教會青年流失率持續高企,不但未見陣地被收復,更愈趨嚴峻,未見盡頭。教會青年一直「買少見少」,流失現象成了教會結構的大缺口。此次疫情是對青年牧養工作的「壓力測試」。筆者估計青年會持續與教會疏離,成為網上遊牧民族在網上四處尋找真理食物,此情況恐怕會是新常態,他們雖仍相信神,但除非採取合適步驟,否則我們將會看見愈來愈多青年失去與原有信仰團體的聯繫或與神的關係鬆散。教會必須試圖與他們重建關係,雖然重建過程不容易,但這是目前緊迫要做的事。參考一些對青年由本地教會轉移到英語教會的觀察,留意到平易近人的屬靈文化和較強的羣體意識是重要的,敬拜是否吸引在其次。英語教會強調如何去實踐愛,怎樣去關心無家者、貧窮人口,以及病患,他們的牧者也願意分享個人掙扎。本地教會雖然經常談及愛,但當不符合領袖期待,領袖容易向青年表現出嚴厲;在事奉方面,青年感到自己付出了許多,但領袖仍表示不夠。試問,哪個青年不想在每次回到教會就像被充電而充滿愛的力量?
天空大嗎?大。天空能擋住人的眼睛嗎?不能。樹葉大嗎?不大。樹葉能擋住人的眼睛嗎?能。同理的,擋住青年視線、讓他們困擾及對教會產生不滿,甚至翻檯割蓆的不成熟過激反應,原本可能只是少許不滿,卻因教會領袖的取態而埋下了彼此之間不信任的伏線。青年生長於網絡世代,重視平等對話,厭惡由上而下的權力支配,遇到傳統教會文化強調長幼有序、上下有別,必然產生強烈的反抗。青年留在教會並不是因為教會比外面的世界好玩,反而是期待能在教會內找到真誠與神與人的關係,由此可見,節目的吸引力不是青年最在意的,他們不期待在教會內找到每個問題的滿意答案,反而,教會內存在善良真實而非虛假偽善,才是能夠取信於青年的關鍵。筆者又留意到一個青年與教會疏離的原因,是缺乏跨世代團契的友誼關懷,團契生活對青年是否留在教會顯得十分重要,導師應該讓青年感受到,當青年遇到問題時,第一個可以找的就是他們;不要在無法提出答案時輕易叫年輕人順服,一味告訴他們:「只要信!」因為這只是讓青年感受到教會久缺真誠對話的同時,甚至神也不能提供心靈上的支援,不把問題當一回事,漸漸感到與教會「唔夾」,在教會以外尋找答案。
關鎮威(愛羣道浸信會堂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