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耶穌「臨別贈言」
 激勵信徒持守盼望


2943 期(2021 年 1 月 1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浸信教會已於十二月十八日,網上直播「臨別贈言」佈道會,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分享,他在沙士疫症期間面對巨大壓力,耶穌離開世界前的說話成了支持他的最大力量,籲信徒反思經文意義,在逆境中保持盼望。

  沈祖堯教授稱,自己即將前往新加坡開展新工作,離開生活多年的香港,不禁想起耶穌離開世界前囑咐門徒的說話。他形容,《約翰福音》十五章是耶穌的臨別贈言,當中耶穌比喻自己為葡萄樹,門徒是枝子,不結果子的便剪掉,結果子的便修剪乾淨。他解釋,所有葡萄均由一棵樹而來,隨着枝葉茂密生長,最終遍滿整個葡萄園,栽種者必須定期修剪不結果子的枝葉,便其他葡萄能吸收最多的養份。此外,耶穌又提到若遵守祂的命令便會常在祂的愛裏,他指信主後不會一帆風順,相反會經歷不斷被修剪的過程,但困苦的經歷是為了將來給更好的果子。

  他表示,信徒面對無法改變的社會現象,許多事情令人難過和無所適從,經文卻給予信徒三個啟示。第一是要有盼望,因耶穌承諾祂去是為了人預備地方,即使今天被世界憎恨,將來也必能到達天家;第二是要有信心經歷艱辛的日子,就像枝子被修剪一樣,過程雖痛苦,卻能令人成長;第三是愛,尤其在現今環境更要愛身邊人,彼此相愛才能在困難日子生存。

  分享掙扎軟弱 逆境不失盼望

  沈教授憶述零三年沙士(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疫症期間,擔任醫院內科主任的他,一方面要處理疫症威脅,另一方面卻要面對坊間批評,令他倍感憂傷。政府後來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醫護在疫情期間的責任,他亦成為重點調查對象,又經歷多次被立法會議員質詢,擔心要承擔法律責任,可說身心俱疲。

  他坦言,在那段日子中,耶穌離開世界前的說話讓他感受至深。耶穌在逾越節晚餐後前往客西馬尼園祈禱,祂預視自己將受審判及被釘死,求父上帝將苦杯移去,然而卻又說不要照祂的意思,只要照父上帝的意思。他表示,自己當時面對被調查的苦杯,當然希望上帝運用大能帶領他度過難關,惟卻難以像耶穌般順服,能說出只成就父上帝的意思,因此耶穌當時的掙扎成了他最貼身的寫照。

  此外,耶穌在十字架上為侮辱和鞭打祂的人祈禱,求上帝赦免他們;沈教授稱當時他正面對四方八面的攻擊,有暗箭傷人者,亦有為利益而轉變立場的政客等,自己同樣難以像耶穌般寬恕仇敵。最後,耶穌斷氣前說「成了」,因祂知道自己死後的去處,他形容過往從未感受過這種盼望,耶穌臨終前的話,便成了當時對他最大的幫助。

  他強調,耶穌的臨別贈言叫人有希望,盼望將來能到達祂為人預備的地方,然後在世寄居時,願意像枝子般被修剪,並且要有信心活在祂裏面。「聖經中不斷說的『信望愛』,就是祂(耶穌)臨走時吩咐我們既信息,希望大家面對工作、家庭、社會很多不安時,將這段聖經放係心中,不要讓情緒及困難環境令人失去盼望。」

  香港浸信教會主任牧師陳康牧師回應指,「死亡」在疫情下彷彿前所未有般接近,一方面擔心自己確診,另一方面在限聚令下難以與朋友相聚,分離變成了必須經歷之事。惟他表示,信仰強調的「同在」卻剛好相反,如聖誕節正是紀念上帝的同在,因祂並非高高在上不理受造物,反倒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甚至揀選在污穢的馬槽出生,與人同在。他續言,市民在疫情下被拒絕聚集和進行正常生活,內心孤寂不安,惟有道成肉身的耶穌能體察人的經歷,同時祂又是神,能夠對人施幫助拯救。因此,他強調耶穌知道人面對的困難和軟弱,只要開放心懷接納祂成為救主,必能經歷祂賜下的平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