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情感防線—巴克斯特的屬靈指導


2909 期(2020 年 5 月 24 日)
◎ 閱讀馬拉松 ◎ 李天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專家警告疫情大流行可能對人們造成心理衝擊。十七世紀,心理學還未有獨立成學科研究,倫敦大瘟疫就於一六六五年爆發,奪去近十萬人的性命。有誰能教導人們關注心理健康?有一位清教徒神學家叫理查.巴克斯特(RichardBaxter, 1615-1691)站出來,為情感牧養提出屬靈指導。

  他憶述,一週內死了八千三百人,國王查理二世、大量醫生和國家教會牧師,都紛紛逃離。苗福(Daniel Defoe, 1660-1731)指,瘟疫就是人性演繹的大舞台,也是社會問題的縮影及制度缺失的印證。然而,清教徒堅持留守照顧病者,巴克斯特形容自己的事奉,「一個垂死的人去服侍一羣也即將死去的人!」他體會面對災難,最叫人失去鬥志是身體的誠實,而它又最能操控人的心靈起伏。

  巴克斯特正撰寫《基督徒指南》(A Christian Directory,下文稱《指南》)中,全書逾一百萬字,其內容不像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的《教會教義學》,而屬於生活指引步驟,探討屬靈操練、家庭關係、教會生活和政治實踐。後來,獲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福音派神學家巴刻(J.I. Packer, 1926-)讚揚,是十七世紀最優秀和全備的實踐神學巨著。

  《指南》第二部三十章論病患者,提供有助臨終病人安然面對死亡的指引,其中是不討厭死亡的臨近。「要記得疾病是誰的使者,是誰在呼召你經歷死亡⋯⋯,是那差遣救主給我們的同一位,祂是愛的本體⋯⋯聖靈要在暗中溫柔地改變我們的心,將我們的心與祂的心編織起來⋯⋯難道我們還以為祂現在會害我們嗎?」《指南》並非流於閉門造車,而是巴克斯特身處前線的心得。

  《指南》第一部七章論情感,提醒信徒不應放棄理性,僅追求情感滿足。理性一旦被罪佔據,意志會失去引導和保護,進而被情感的暴力入侵。理性先要回復效用,才能恰當管理情感。一六八三年,巴克斯特在《順服忍耐》(ObedientPatience)指,順服忍耐不等於要否定真正的情感和公義。因為上帝賦予人有各種情感,但我們有責任去管理好它們。合宜的情感都屬於善。合宜的恐懼可幫助我們去保護自己。合宜的哀傷是對惡事應有的反應。合宜的怒氣亦能抗拒惡事。這些情感都有助我們應付和避開危機。

  然而,當情感失控,就蓋過理性,帶來過度自憐、自義或憤怒,怨天尤人。最終主導心靈,使理性不能在聖經光照下保持的屬天思維,還把今生的損失看似失去上帝和永生一樣嚴重。失控原因主要是過度倚賴安舒、關係和錢財,缺乏評估屬靈境況。不知不覺地不信上帝盼望應許,不為白白的恩典而感恩。因此我們要預防失控,鍛練身體,讓自己有能耐面對逆境。多默想基督的苦難和貧富逆轉的聖經故事。要認清個人的罪,明白一切本是不配得的恩典,應多探訪受苦者。最後,今日信徒如清教徒,正徘徊於愛與恐懼之間,惟靠主守好情感防線。

  李天佑(沙田浸信會裝備事工主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