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之前的國內戰亂,導致大量民眾避居香港。驟增的逃難者既形成市區中露宿羣,亦產生遍佈市區邊沿山麓的寮屋;再而頻密的大火災又催生了公共屋邨的營建。戰亂、難民、露宿、寮屋、火災、公屋,組成社會現象的串燒。
竹園一帶,包括黃大仙區及慈雲山區,由上世紀五零年代後期開始陸續建造公共房屋,至六零年代達至高峰,漸漸成為全港佔地最大片的公共屋邨,安置的民眾亦為數最多。時至六十年後的現今,這地區仍是超逾八成人口住於公營房屋。
聖公會自從竹園一帶建造公共房屋之初,就敏銳地立意服務這個新社區。由一九六零年開始籌畫建立教會,兩年之後於一九六二年成立「聖十架堂」(Calvary Church);這個時日正好趕在公屋建築的高峰之前,好讓新成立的教會能夠迎接服務潮湧般的新入伙居民。教會在一九六六年建成現時教堂,堂址正正位於竹園、慈雲山、黃大仙各公共屋邨的交接點,實在是最能符合教會事奉心志的「天作之合」。
聖公會聖十架堂成立之初,服務對象盡是低收入家庭;為了配合坊眾的需求,發展事工都朝向「社區教會」的模式。在建造教堂之前,教會已經開辦「幼兒中心」,讓低收入家庭的夫婦可以兩人謀生。教會開辦「供膳中心」,為貧苦大眾提供價廉物美的餐食。教會開辦「青年工友宿舍」,為零落年輕人提供廉宜安全的居處。在建成教堂之後,教會又陸續開辦「書軒」、「青年食堂」、「幼稚園」;點點滴滴都心在社區民眾。
隨着香港社會的變遷,聖十架堂亦持續調整堂會的事工,以配合新時代的需求。堂會現時依然辦有「社會服務中心」,更發揮着「牧區教會」的功能。就是肩負牧顧區內其他聖公會組織,包括鄰旁的「聖公會護養院」、「聖公會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及牧區內的三所聖公會辦理的學校:聖十架小學、基德小學及聖本德中學。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