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關閉了,友人駕車送書上門,我戴着口罩到家門外恭迎,她隔着車窗用開口的透明膠套包着書遞上:「半年前寄到的,膠套是原包裝,所以很安全。我有其他書,你先看吧。」我小心翼翼地把書抽出來。
在人人自危的日子,從起初在路邊排長隊到網上預訂口罩,購物天堂總算甚麼都買得到,除了平安。瘟疫的威脅堪比戰爭,閉關鎖國的消息紛揚,奧運也有史以來首次非因戰爭停辦。抗戰不靠大炮而是口罩,取勝不靠攻城而是封城,網上調侃的段子雖然誇張,卻不荒誕。
惶惑迫使人仰望平安的賜予者,有信仰的遊離者因此重拾早已失落的靈修。友人更是屬靈胃口大開,到處找輔助書籍,埋怨網上資源碎片式未能滿足。信不信由你,有人商海浮沈十多年最近才第一次拿起書本,很快就發現只有書籍的閱讀才能建構起一套系統的思想。這令在下不禁妙想連翩,倘若趁社交距離措施推行之際,讓城中每人讀一本好書以獲取某種健康碼,說不定疫情過去之日便是全民智商大翻身之時,甚至下一輪全球幸福感指數調查會出現大執位呢,呵呵。
疫境還促使眾人意識到,科技早已令閱讀無遠弗屆,且豐儉由人。網上有電子版、甚至供免費閱讀,眼睛累了還可以聽書。與友人聊起心得,發覺彼此都把讀經作為每天主糧,受苦節前四十天的靈修正好加入,尤如飲食金字塔的基底首先填滿優良的澱粉質,再添屬靈書籍、文學著作等營養。例如,有人正在讀《這樣愛,原來值得》,對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抽絲剝繭,學習如何在紛亂的世界活出徹底的愛;有人在斟酌弗蘭納里·奧康納的作品,觀察道德主義的信仰以及虛假的自我如何遭受突如其來的威脅和考驗;有人重讀至愛經典《飄》,定鏡於瑪格麗特·米契爾筆下聰明、好強、任性的赫思嘉,看她如何在半生愛恨情仇的滄桑之後正視自己的不堪而痛定思痛。
然而,我們的關注點常常落在作品反映的價值觀。基督徒作家莫非提醒得好,非信徒作者對世界的詮釋,反映他們在破碎世界中如何尋找生命的答案,世俗作家對滲透文化氛圍中的思潮更為敏銳,從自己特定的視角演繹鮮活的故事,也忠實地展現這些世界觀和人類經驗。即便如此,她一直在鼓勵每一位基督徒須學習做一名好的閱讀者,她說,一個不斷成長的基督徒,一定也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閱讀者。
疫戰中讀該讀之書,既提供生命的養分,幫助了解人性和世界,也操練我們走出象牙塔直面挑戰。為成長而讀,為傳平安之道而讀,為創作影響生命的作品讓普世讀者的眼光聚焦永恆而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