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網絡牧養事工
 探討神學基礎與實踐


2899 期(2020 年 3 月 1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因應疫情關係,很多教會為了避免人羣聚集,近月紛紛舉辦網上崇拜,鼓勵弟兄姊妹安在家中繼續敬拜上帝。有機構早前舉辦研討會,探討實體崇拜及網上崇拜之間的關係,同時闡釋網上崇拜的神學基礎,思考如何能在實踐上進行優化。

  建道神學院聖經系副教授高銘謙博士分析舊約中的聖殿觀念,指古人相信聖殿必須座落山上,由於位置貼近天,以致讚美和祈禱的內容能更易被天上聖所接受,因此只有錫安山上的聖殿才是連接天地的線,也是領受上帝話語的唯一地方。他指,舊約聖殿傳統亦可見於《創世記》二十八章,雅各在曠野夢見上帝使者在天梯上,更說這不只是聖殿,更是天門,即天與地連結之處,故為此地起名為伯特利(舊約原文為神的殿)。他續言,由於北國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在此處經歷上帝,故北國人十分重視此地,也是北國的傳統之一。

  耶穌為神人中保 敬拜不拘泥地點

  惟高銘謙博士強調,耶穌在約翰福音中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約一51)經文卻反映耶穌自己就是那條天梯及連接天地的「線」,以及顯示北國的傳統也承傳在耶穌身上。此外,耶穌在約翰福音二章十九至二十二節,比喻自己身體為聖殿,「談死裏復活的神學是重建聖殿,即重建自己成為那條天梯──連接天上領域的中介者,這宣稱十分重要。」

  其後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道(約四19-24),婦人向耶穌質疑應當禮拜的地方,耶穌回應「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反映敬拜焦點已不再在於地理位置,而是在於耶穌基督。他解釋在新時代下,耶穌不再拘泥於地理、物質上的「天地線」,直接指出人必須以心靈和誠實(原文為聖靈及真理)去敬拜,而耶穌自己就是真理,可見敬拜與地點無關,只有藉耶穌才能敬拜上帝。

  因此,他形容舊約是「現場的Lan線」,必須到某一特定地方敬拜,禱告才能直達天上聖所;新約則是「離場的Wifi」,關鍵不再是敬拜的位置,而是以耶穌基督為生命的中心。由此可見,他認為網上崇拜雖然不在教會進行,但由於敬拜不再拘泥於物質或地理位置,故並不違背聖經教導。惟他補充,人與人見面溝通十分重要,網上崇拜不足之處在於信徒間不能聚集相交,但若處身於疫症流行的非常時期,網上崇拜也是不違反信仰的做法。

  助信徒投入崇拜 展現教會羣體性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崇拜範疇主管譚子舜牧師開宗明義指,他不會為網上崇拜「貼金」和強調其合理性,也不會刻意貶低,而是從崇拜神學反思如何優化和修正網上崇拜的不足。他表明,崇拜定義為三一上帝與人相遇及對話,相遇中,崇拜者會組合成屬上帝的羣體,最終連於基督。

  從神觀角度,他指崇拜最終目的是要父神得榮耀,人在崇拜中要倚靠聖靈的大能才可承認耶穌是主及回轉,以致上帝接納人的禱告,可見人在整個敬拜中的「功勞」十分有限及被動。「敬拜一定要在聖靈和真理中建立,從神觀角度看,網上和現實崇拜似乎分別不大,因為主要能敬拜上帝的元素,上帝已幫我們承傳。」此外,他又提到任何物質都可幫助人看見造物主的榮美,如聖禮中的餅和酒、牧者講道甚至大自然風光等,故信徒同樣可藉電子器材,在網上崇拜中與上帝對話,因此教會應反思如何優化網上崇拜,而非斟酌其合理化。

  人觀方面,耶穌曾說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愛上帝,牽涉情感、靈性、理智和行動四方面,因此教會應幫助信徒在這四方面投入崇拜。回顧二千多年的教會史,他稱教會已透過壁畫、雕塑和浸池等元素,幫助信徒與上帝對話;但面對網上崇拜,教會要思考如何令身處家中、辦公室甚至交通工具上的信徒,能達至最好的狀態參與崇拜。「設計崇拜者包括網上崇拜,要時刻留意如何令會眾對神聖介入的時空有一份醒覺,以致能夠全人地參與和投入。」

  至於教會觀,他引述以弗所書二章十九至二十節,指各人在崇拜中按恩賜事奉,彼此集合成一個羣體,互相建立補足,合一敬拜。由於信徒可獨自參與網上崇拜,予人感覺較獨立和私密,因此教會須思考如何讓信徒看到教會應有的羣體性,例如直播較錄播為佳,因前者可看到會眾即時的反應和互動等。他補充,網上崇拜必須配合實體羣體,如羣體中本身並無關係及生命交流,網上崇拜只會淪為宗教節目,而非教會生活。

  身處網路新世代 善用媒體作牧養

  Milk&Honey Worship團長麥濬思先生則分享網上崇拜的實踐經驗,直言教會如希望面向網絡羣體,技巧上或要以他們的「語言」溝通,又或要談論一些網絡上熱門話題,但最重要還是渴望服侍網絡羣體的心態。「不是單單為了疫情而做(網上崇拜),而是當疫情過去,除了見面相交外,教會如何運用網絡空間接觸弟兄姊妹。」他舉例,很多教會已在不同日子舉行崇拜,讓更多信徒能在主日以外的時間參與,網上崇拜同樣能滿足一些難以參與實體崇拜的信徒,成為他們接觸教會的奇妙管道。不過,他又坦言網上崇拜亦有不足,例如難以看到會眾即時反應和狀態,自己也試過要獨自處理直播期間的技術問題,甚至同時擔任主席和回應等職事,難以像實體崇拜般有弟兄姊妹協助。

  至於投入程度方面,高銘謙博士及譚子舜牧師均認同,參與網上崇拜的投入度較實體崇拜低。高博士分享其教會的做法,指開始網上崇拜前可設「倒數鐘」,呼籲會眾安靜心靈,準備所需物品進入崇拜。譚牧師則表示,家中參與崇拜容易分心,信徒必須具強烈意志投入參與,同時講員也要提醒信徒在這段時間分別為聖,雙方都有一定責任。最後他補充,香港教會在疫情下被迫轉為網上崇拜,反成了楔機讓教會看見網絡的好處;他認為日後如要落實新媒體發展方向,不可只單靠資訊科技部同工或年輕人,而是要放權及招攬不同年齡者加入,一起學習新媒體知識。

  是次研討會由流堂主辦、G-Power青少年事工聯盟協辦,已於三月二日透過網絡視頻形式舉行,主題為「不在教堂,也不在耶路撒冷──網上崇拜的神學反思與實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