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外的靈修


2859 期(2019 年 6 月 9 日)
◎ 教會觸覺 ◎ 陳錦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無論是今期主題所用的句法,或是一般信徒對「靈修」這個字的日常使用,都會以一個動詞來理解「靈修」,像是要去做一件事情。西方教會多以「靈修」為一個名詞,指的是個人的狀態,或是與上帝的關係。筆者會接納後者的觀點。

  相信讀者當中有很多人都會有筆者這種經驗,就是在初信的時候,被教導、訓誨每日需要靈修,而內容大致上是以讀經、祈禱、唱詩、默想這些方法來完成。在這等過程中,我們都經歷過有所得着,但亦有一部份時間會感到沈悶、沒有亮光、因循、疏懶,因而不去實踐。如果我們把這些「靈修」活動看為是基督徒的責任,會因自己偶爾/經常未能達標而感到內疚沮喪,懷疑自己的信心或引發其他情緒,似乎有點不必要。其實靈修的目的,都只是想親近上帝,更多認識上帝,聆聽上帝的話,及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

  近年在基督教圈子中出現很多關於靈修操練的學習、課程、書本。這些操練大多源自在千多年來在教會中出現,現時仍流行於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的靈修操練。現時有些基督徒對這些傳統操練再度熱衷,希望藉此與上帝親近。相信在讀者當中對這些新興(其實一點都不新興)的靈修操練之接受程度不一。姑勿論如何,這些操練方式與基督教的靈修有共通之處,諸如認罪、謙卑的態度,倒空自己,專注一段聖經、安靜、反覆思想、諗誦等。

  回到筆者的個人「靈修」與上帝接觸的經驗。在一次長途步行旅程之中,經前輩指點,有幸住進了一所天主教本篤會的修道院中。那裏其中一個獨特之處,是一日三次以額我略誦唱方式的禱告會/彌撒。(根據歷史學者的記載與推論〈註〉,都認為額我略誦唱在早期教會中已經使用,到六世紀時被發揚光大,是西方音樂的始祖,一直在大公教會及其後的天主教會及東正教會的聚會中使用。)誦唱以拉丁文進行(有翻譯的文本參考)。奇妙的是,在聆聽了幾分鐘之後,個人的呼吸會協調着誦唱的聲音,腦海會變得澄清,很容易進入到安靜、祥和、與上帝親近的狀態。有一次機會跟帶領誦唱的修士閑談,他知我是教心理與輔導的,他笑言他們不需要甚麼心理輔導,他們每天誦唱幾個小時,在當中與上帝的對話,甚麼問題也沒有。

  這種誦唱獨特之處是:它不是透過安靜、思考、理解,或是直覺、感受去認識上帝,而是藉着聲音、呼吸、回響及與周圍環境的互動,讓在當中的人感受上帝的臨在,和與上帝說話,是另類的靈修。

  〈註〉參考自 劉志明《中世紀音樂史》。台北:全音樂出版社。

  (筆者按:額我略誦唱亦可以是靈修的方法,是教會承傳的一部分。誦唱內容廣泛,包括聖經章節、信經和其他禱文。當中亦有涉及天主教教理,非為所有基督信徒所接受。網絡上有各種誦唱之影音,惟聽這些影音與置身石質教堂聆聽唱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經驗。)

  陳錦權(宏恩基督教書院講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