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十二日有幸被「公義樹」的同工邀請,在他們探訪拾荒者的活動中帶隊。筆者事奉的基立浸信會,都有數次到過區內探訪拾荒者。這次與另外一個羣體在區內探街坊,又有另一種的啟發與反思。
「公義樹」是一個服事中小企生意人的機構。一般生意人其實都要面對經濟環境的改變,有着不同的遭遇及挑戰。有時順利一點,生意上會有多少少進帳,會比較安穩。更多時候,他們是在生意上面對着困難與挑戰,迎接着每天各項危機。公義樹就是要提醒中小企生意人要使命營商,除了要賺錢外,亦有社會責任,要回饋社會、關心社會中的貧窮人、弱勢社羣和邊緣羣體。在做生意的同時,要踐行基督的教導。
我的一個小隊中,有一位年輕人和兩位女士。在活動前已經提醒過女士要穿著樸素一點,以方便行動。當我們走到街市旁,與紙皮婆婆芳姐交談了一會兒,她們便急不及待,徒手把地上沾滿了魚檔流出來的污水的紙皮,摺好疊放手推車上。又用各種方法與芳姐繼續交談,又把身上預先準備了的麵包、暖包用各種不同藉口送到芳姐手中。我實在很欣賞這兩位女士,她們出來就是想要學習與她們生活在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做同伴,平等地對待他人。其實,可以看得出兩位女士平日投資不少護膚品和心思在她們雙手和臉的護理,也看得出她們是很注重衞生和清潔。當她們毫不猶豫拾起地上污水滿佈的紙皮時,她們就是要破除一種高高在上的施捨,而是去以同伴朋友的,進入別人的生命,一同享受勞力的成果,與芳姐彼此互相祝福。
其實,拾荒者也是一種工作,是在回收行業中不可少的一羣。他們不是「執垃圾」,是在為我們處理平日買回家的貨品的包裝和廢料。由這種回收廢料的買賣中,換取微薄的金錢回報。不過,有能力的賺得多,沒能力的賺得少,這是資本主義的信條。十月時,浸信會週講員顧希博士,他是美國宗教學會候任會長,美國神學及公共生活中心主任。他在講座上不只一次提醒我們,今天資本主義社會信守的信條,我們看為理所當然,很多都是違背我們信仰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我們要求是功利的,看重金錢果效,過分工具化和利益計算。人的互動也是功能上的,而不是情感或關係的。聖經的教導不是這樣,從收取嗎哪開始就已經教導:「多收的無餘、少收的無缺」,乃至新約哥林多教會,:「我不是要別人輕鬆,你們受累,而是要均勻:就是要你們現在的富餘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勻了。如經上所記: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林後八13-15,和修本)聖經教我們,不可割盡田角,要留給寄居和孤寡的。主耶穌來到世上,就是要世界的人都得到平等的看待,祂要叫貧窮人高升,叫寄居和孤寡得到福音,就是基督的恩典,在世得到公平的對待。基督要成全公平的律例典章,能力大的得多少,沒能力的也得多少。今天公義樹的中小企生意人,他們不能留下田角的生產給寄居和孤寡,他們卻可以走到貧窮人之中,與他們成為同伴,公平地對等的交流,一同經歷生命的過程。
「公義樹」出自以賽亞書六十一章三節,在以賽亞書六十一章一節(和修本)正是:「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報好信息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捆綁的得自由……」聽說公義樹這段日子,不單探訪了拾荒者,他們還探訪露宿者、少數族裔羣、老人家等。基督降臨,祂在世時,以真光照亮了黑暗。祂呼召了我們成為教會,學祂一樣照亮別人,祂要我們公平待人,服侍那些在世界邊緣被遺忘的人,這是上主的律例典章。祂要我們關心飢餓的、口渴的、離鄉別井的、赤身露體的、患病的和被囚的,上帝都與他們同在。我們在一切苦難中,上帝也同受苦難,並且祂差遣了主耶穌拯救我們,祂以慈愛和憐憫救贖我們。 這正正是踐行上帝的天國,宣告上帝的恩年作主門徒所應該做的!
當公義樹走進貧窮、寄居和孤寡之中,就好像學習基督賜華冠代替灰燼,喜樂的油代替悲哀,讚美為衣代替憂傷的靈。這正正是一種追隨基督,踐行信仰,作主門徒的生命見證,這就是福音。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