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表達情緒
 勇敢面對摯親離世


2788 期(2018 年 1 月 2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面對失去摯親的傷痛,成人也束手無策,何況是人生經驗較淺的兒童和青少年?若能做好善別輔導,將有助孩子勇敢面對哀傷,促進身心靈健康發展。賽馬會安寧頌和全人生命教育學會於一月十九日,假聖公會基榮小學合辦「教師家長生死教育講座二──童心同行善別路」,由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賽馬會安寧頌講師古詠思分享經驗,提出如何幫助兒童及青少年面對喪親的哀痛。

  與孩子同面對困難 尋求學校機構幫助

  古詠思強調,幫助兒童及青少年面對喪親的哀痛十分重要,因為喪親之痛會與孩子的思維發展有着相互影響作用,影響孩子日後的社交及心理發展。她分享,有一位九歲男孩的母親患上癌症,但男孩卻在母親死前三星期才得知病情,後來母親離世後,男孩出現了很多行為和情緒問題,亦無法與經常不在家的父親修補父子關係,最終他被送到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寄宿學校生活。

  她坦言這是一個失敗的個案,但從中鼓勵家長應勇敢接受自身的疾病,並讓孩子參與其中,共同經過難關。她認為,家長可主動向學校提出家庭中所面對的困難,讓校方提供適當的支援,亦可向醫療機構尋求有關的舒緩治療,使患病的家人、家長以及孩子也可得到在治療以外的關懷。

  她表示,孩子對家長的情緒及家中的氣氛較敏感,若不向他們解釋家人的情況,容易使孩子對事情有負面的想像。因此可在孩子熟悉的環境下,由他們信賴的成人簡單清楚地告知家人病情,其後也可更新病情的進展。她又提醒,家長應容許孩子重複發問有關病情或死訊的問題,因他們是想了解並確定事情的真確性,家長可從中鼓勵孩子分享感受。

  邀請孩子表達情緒 幫助重投成長軌跡

  若家人不幸離世,古詠思建議讓孩子明白家人死亡的事實後,可由他們自行決定是否出席喪禮,並給予出席喪禮的心理預備及思考空間,向親人道別。她又提醒家長及老師需密切關注孩子的情況,因不少孩子在親人死後第一年沒有任何跡象,家長便掉以輕心,但第二年開始卻有行為倒退的情況,因此鼓勵家長用不同方式邀請孩子表達情緒,例如故事、遊戲或圖畫等。另外,家長毋需在事件上過度關心孩子,或給予他們過分自由,重點是讓他們重投成長的軌跡,當再次面對哀傷時仍可勇敢應付。

  最後,她指在關懷喪親兒童及青少年上,教會可擔當陪伴和長期支援的角色,因很多孩子都在教會中成長,教會已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可說是關心心靈和傾訴的好地方。她直言,生死的話題與宗教有密切關係,建議教會應多認識和了解生死教育的議題,也可提供不同的配套及資源,藉此牧養喪親者。喪親的哀痛無疑是對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的危機,惟她強調在愛和勇敢的面對下,可造就孩子成長的機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