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店消失


2788 期(2018 年 1 月 28 日)
◎ 品蘭集 ◎ 文蘭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踏出大廈門口,就看到小思老師正向着我走來。我們是街坊,當然得上前問候。只是我蠻不好意思,該送到她府上的年曆此刻還在家中。我上前致歉,她寬容地說不要緊。

  「可是,這是最後一個年曆呢﹗」我說。她疑惑地張大眼睛,問︰「不再出版了嗎?」

  「不但是不再出版年曆,連店鋪也要關門了呢﹗」

  「不再經營嗎?好可惜呢。」

  我們談論的是一家經營多年的文化用品商店,店子不光是做生意,更是連繫書道朋友,推動文化活動的團體。我給小思老師報告︰「老闆年紀大了,卻找不到人接手,只好結束吧。」

  老師感嘆︰「另一家同類的店子也是差不多的理由做不下去了。可是又不是沒有人學書法,現在學書法的年輕人多了,只是將來他們去甚麼地方買相關用品啊﹗」當然現在也有大型書店會出售紙筆墨硯,畢竟不是專門店,貨品不齊、選擇不多。她一臉惋惜︰「最近有幾家茶葉店也關門了,沒有年輕人接手;如果有人接手,卻又一定是走現代化路線,不是那麼一回事。」她看着我︰「這是我們文化人才能明白的呢。」

  是的,現在不少傳統老店在下一代接手後,都走現代化經營之路,社會變遷,大家對商品的經營方式普遍有不同要求,轉變不但無可厚非,更是生存之道。只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總是會失去一些文化特質—那種貼近生活、很土的感覺;那種互相交流互動的感覺。許多時候我站在超市一袋袋食米前,會想起兒時在米鋪見過的情境,胼手胝足的窮人,收工支了薪,進去買一斤米,應付一家人晚飯之需,其中的文化涵義,難以言說。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