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舍堂揚真智


2788 期(2018 年 1 月 28 日)
◎ 四環九約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建城不久,大量中外人士迅速遷來維多利亞城,謀求發展。隨着人口急速增長,各類社會設施及服務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包括供水、供電、醫療及教育等。英國佔治香港尚未足四十年之時,殖民政府已經有意建立大學。後來為了強化英國在中國的影響力,終於在一九一一年成立了「香港大學」。

  新辦的香港大學依循英國本土最高學府的教育方針,為學生的課外生活設定「舍堂」制度(Hall)。所有學生都需要入住舍堂;由於每一學生歸屬一個舍堂,他的所有課外生活基本都由所屬的舍堂安排。初期的舍堂都有教會機構承辦;例如聖公會在一九一二年建立了香港大學的第一個舍堂,取名「聖約翰學院」,一直運作至今。

  香港大學成立半年之後,國內發生「辛亥革命」,中華帝國的滿清皇朝終結;中華民國初建,中國社會在動盪中經歷着急變。那時大學乘着民國初建對人才的需求,學生大幅增多,發展漸具規模。天主教會的「耶穌會」在一九二九年為大學建立一個新舍堂,取名「利瑪竇宿舍」(Ricci Hall)。利瑪竇是耶穌會的成員,他在明朝的後期來到中國,是近代第一位在中華大地建立起天主教會的教士;死後葬於北京。

  耶穌會主理這所利瑪竇宿舍的目的,不單為學生提供住宿,也不止為學生提供多姿的課外生活,更旨在紀念這位傑出的教士,並且藉此帶給學生心靈培育。因此利瑪竇宿舍由初建之時已經附設一個小聖堂。至上世紀六零年代中期,利瑪竇宿舍進行整體翻新;聖堂重新命名「上智之座小堂」(Our Lady Seat of Wisdom Chapel),並且向公眾開放。由面向學生至面向公眾,這所教堂服務社會已近九十年。

  區伯平 (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