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06 期(2012 年 9 月 2 日) ◎ 文化之旅 ◎ 王芃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傍晚,途徑漢中門大橋,忽覺餘暉中的天空,有一種久違的遼闊、悠遠,仿佛望不到盡頭,色彩也純淨了許多。這樣的天高雲淡,在夏天是看不到的。難怪這幾天有些人要去玄武湖、莫愁湖賞荷,若然不去就只能欣賞「留得殘荷聽雨聲」了。近日的荷花,雖不如伏天那樣嬌嬈,連天的碧葉卻是同樣的,更有夏日沒有的寥廓的薄雲藍天的映襯,也別有一番景致。
對著秋日的天空,才會覺得「寥廓」二字是何等的貼切,不由得浮現出「悵寥廓」、「寥廓秋雲薄」這樣的句子。可是,為甚麼讓人神清氣爽的寥廓之美,一定要加上有悲秋意味「悵」和「薄」呢?仿佛夜晚在遼闊的草原上,隨風送來悠悠的馬頭琴聲。
尼撒的格里高利說過:「每種情緒都可以轉變為美善的形式:忿怒變為勇敢,恐懼變為謹慎,害怕表現為敬畏,仇恨表現為對邪惡的棄絕,愛的力量在渴望真美中得到昇華—所有這些美善之物,是自然神學諄諄告誡的」。
是的,寥廓、澄澈是秋;悵薄、殘荷也是秋,都是秋之本色。秋的開闊、高遠令人的襟懷變得坦蕩;秋的乾淨、洗練讓人從喧囂回歸靜穆;秋緒之惆悵讓人變得珍重、深情;秋雲之薄淡讓人放下不必要的輻重,變得輕盈、自在。「當我們認識到被造物是何等廣闊而奇妙的時候,我們同時也領會到造物主是何等偉大而奇妙」(《所羅門智訓》),能聽見「殘荷」之雨中奏鳴曲的,不也是有福的耳朵嗎?就讓我們在秋雨中享受神的饋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