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基督教為我們作了些甚麼》的反思


2466 期(2011 年 11 月 27 日)
◎ 文林 ◎ 李志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文化學是十九世紀後期興起的一門學科,由於「文化」涵蓋政治、經濟、社會、商界、科學、軍事、宗教、藝術、生活等各種的領域,使文化研究更為寬廣,應用更為普遍。就如我們今日所處的香港,我們都會常常提到飲食文化、即食文化、衣著文化、政治文化、議會文化、商場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物流文化、電腦文化、傳媒文化等等用辭。可見文化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在言語、思想、行為、情緒所產生的一種軌跡,以致為人們有所學效,社會蔚然成風,繼而發展成為一種倫理制度,作為學術探求的對象。

  耶穌基督本是上帝,祂「道成肉身」進入人類的文化圈,祂生活在人類的文化社會,但祂以福音的大能改造了文化,並且更新了文化,使人類文化帶來重大的改變,歷史帶來重大的改觀。新近海天書樓出版J.希爾(Jonathan Hill)著,林守欽譯《基督教為我們作了些甚麼?》“What Has Christianity Ever Done for Us?”一書,是從文化與思潮、藝術、地貌、教育、個人與社會和世界、生命之道、改變世界等各方面去闡述基督教與世界文化所帶來貢獻和影響。希爾在該書最難能可貴的,並不是寫一本文化學理的專書,而從一些教會名人在人生為上帝所做過的工作,而找出他對人類文化脈胳帶來深遠的影響,使讀者思維有所反思,進而明白耶穌基督在人類文化所產生實在意義和能力。

  就以第一章「文化與思潮」為例,首先論美國宗教改革運動先鋒丁道爾( William Tyndale),從事英語聖經翻譯工作,在一五三六年被綁在火柱行刑燒死,以致其後一六一一年有《詹姆士王聖經》(KJV)的出版。由此再論到德國馬丁路德一五二零年遷居瓦特堡,完成全本德文版新約聖經翻譯,目的是讓農民百姓用看得懂的文字去閱讀,此種易懂的文字不但統一德國日後的語文,再難得的是提升社會低下層的知識水平,使教育得以普及。基於路德聖經簡易翻譯的原則,進而影響日後聖經公會翻譯的原則,目的使一般平民百姓都可閱讀聖經。直到今天,聖經公會在一些沒有文字,落後民族地區進行聖經翻譯的時候,都是用英文字母為他們造字,然後翻譯聖經。聖經既然可以進入到沒有文字的地區,無形就可以提升他們教育的質素,改善貧窮社會環境。在此反影聖經不但可以改變生命的質素,並且是有使人脫貧的功效。

  在第六章「生命之道」,有柱上西門(Simeon Stylites)、阿拉柯克修女(Sister Mary Margaret Alacoque)、金口約翰(John Chrysostom)、亞西西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等人都甘為神貧。特別法蘭西斯的著作至今仍然豐富人心,產生信仰的震撼,亦為出版界暢銷的書籍。

  希爾是從西方基督教世界去發掘信仰的生命力,以事實去證明基督教與文化的關連性,影響人生、社會和國家的改變。但在此我們可以作出反思,這不只是「基督教為我們作了些甚麼?」而是「基督為我們作了些甚麼?」因為只有耶穌基督,才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主,由於祂影響了信主的人的生命,以致改變了世界。再者基督既然影響了我們,我們又可否思想到「我能為基督作些甚麼?」事實上基督教在中國近二百年來,確有不少為主獻上生命的人,為主甘受貧苦的人,他們的貢獻不但影響了個人的生命,並且影響了社會,影響了國家。我們可以從他們人生所作的去探求教會和基督對文化的影響。試想洪秀全、戴德生、李提摩太、孫中山、蔣介石、宋美齡、晏陽初等信徒,何嘗不在中國近代文化有所貢獻和影響,這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