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孩愈來愈不快樂,有調查發現他們積極面對未來的信念,自我評估只有四分,較五年前更低。香港賽馬會零六年開展的『共創成長路』,每年邀學生自我評估『積極面對將來的信念』,六分滿分計,首年學生有4.6分,至今年跌至4.1分;而沒參加此計畫的更只有約4分。」 《蘋果日報》 14.11.2011
快樂有沒有祕訣?耶穌早已說得清楚:「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太十39)耶穌的意思是,一個亟亟想著自己的人,將失去一切;惟有放開自己的人,才在不經意之中得著幸福。
「港孩」不快樂,原因很簡單,是因為他們大部分眼中只有自已。這當然不是天生就是這樣,而是他們父母所造成。這一代的「港孩」,自我形象被扭曲,原因在於父母看得他們太重要,甚麼也是以兒女為中心。
不論在家中用膳,抑或上館子,父母總是低聲下氣的問寶貝兒女,今天你想吃甚麼?父母點了菜,侍應生把菜端上,兒女扁扁嘴,似乎不高興,父母立刻鞠躬謝罪,說你不喜歡嗎,告訴我你想吃甚麼好了。
孩子有分演出幼稚園的聖景話劇,扮演三博士其中一位,父母立刻找老師申訴,說孩子去年飾演過小羊,今年該輪到他做聖嬰耶穌了。而不論最後孩子是扮演誰,只要孩子出場,父母連同爺爺奶奶立刻衝到台前,爭相拍照。他們不是在觀賞話劇,只是觀賞自己的寶貝孩子。
「港孩」在這樣的氣氛長大,難免心中只有自己。耶穌的話真有道理:「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眼中只記掛著自己的人,一定不會感到快樂,皆因他事事只關心自己的好處和利害,並且只從一己得失的角度去衡量世上所有事情,結果他的世界愈來愈細,心眼愈來愈小,心情也愈來愈不好。
相反,心中不想著自己的人有福了,他的快樂來自隨遇而安的一份豁達與從容。孩子自少享受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不論是早餐的麥片和吐司、晚飯的蒸魚和青菜,只要父母吃得快樂,孩子也分享到這份滿足感;孩子不論飾演耶穌抑或木匠,以至今年留在台下做啦啦隊,他都一視同仁,同樣投入集體的喜悅,更加知道父母永遠在自己的一邊,而沒有任何的大前提。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展雲舒」,這分輕盈的悠閒,才是快樂的根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