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教會歷史文獻瑰寶
第 2466 期(2011 年 11 月 27 日)
◎ 要聞
自香港開埠以來,基督教各宗派及天主教在本地傳播已達一百七十年,但有關本地教會歷史從文獻保存、書寫到歷史分析研究各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摸索及重構。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於美國耶魯大學的資助下,與本港五間老牌宗派教會及教會機構合作,聯同中國基督教史學會主辦「教會刊物數碼化計畫」,合共將4,387卷由一九二零年起出版的教會文獻刊物數碼化,更在上週六舉行「香港教會文獻的保存與利用」圓桌會議,邀請研究香港教會歷史的學者分享及討論,將本港教會歷史的文獻保存及推動研究方面上推前一步。
參與「教會刊物數碼化計畫」的教會及組織包括:基督教信義會、香港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香港浸信會聯會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高級助理館長黃淑薇指,這五間均於香港有深遠的傳教歷史及具有代表性的教會組織,為期八個月的數碼化計畫下,教會機構負責收集出版過的月刊及週刊,送交浸大圖書館文獻組處理,文獻組為文件進行清潔修復、數碼化處理等工作,由於部分刊物出版超過九十年,紙張已泛黃及出現破損,文獻組需將一共4.387份刊物放置零下三十四度的冷凍櫃七十二小時,隨後以人手除蟲及去除霉菌,浸會大學更斥資三十四萬元購入書刊掃瞄器,為教會刊物數碼化保存作更快速及有效的處理。
歷史建構及其研究,首要妥善的檔案保存管理及有效的資料運用,但對香港這個前殖民地及高度發展的商業社會來說,歷史似乎從來不被重視,容易將歷史文件丟棄,教會內情況亦如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邢福增教授於會議上指出,五十年代以前教會年報、會議紀錄、報告書、重要人物筆記、出版刊物等等,能完整保留至今的已所剩無幾,特別是戰前教會文獻更是碩果僅存,除了香港教會對歷史文獻保存缺乏意識外,更是沒信心對外公開自己教會內的文獻,他說,「教會對一些紀錄財務、人事或一些受爭議性的文件不想被公開,害怕被人知道『祕密』,故現時只有月刊、週刊等的資料以作研究。」邢教授指這種保守態度需要更正,教會開放資料,對香港教會歷史史料研究上,能作全面精準的研究。
是次計畫由美國耶魯大學「賴德烈普世基督教文獻保存計畫」資助,一共資助約七萬港元,資助浸大數碼化工作及及將圖像製成微縮膠卷,黃淑薇指公眾可於浸大圖書館、耶魯大學圖書館、各間教會機構總部的電腦閱讀電子全文版本,而浸大圖書館將來有意將計畫推廣至整個中華地區,為中華地區的基督教文獻及其歷史研究上作根本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