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建立的人生哲理本來就包含治理國家的範疇,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不時周遊列國,游說國君接納他的教導,可是備受冷落。孔子為人師表,有弟子三千,年屆五十,他已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依然堅持他的理想,並無放棄實現理想的可能。五十歲後在他本身的魯國當了五年官職─不是大官,而是與群眾常接觸的中層官員,據說功績甚佳,他認為這是官方─也是天意─替他安排的良好使命。孔子五十而知的天命包括甚?呢?
第一、 上天降下的使命─不只是官府定下的命令,也是天的差使。
第二、 人接受上天的安排,但要心裡明白天意。
第三、 命運注定:注定有何作為,也注定受限制。
用基督教信仰的術語:
使命─教會的使命(Mission);個別信徒的使命(sense of mission in life)。為了履行教會使命,有人梯山越海至地極,但亦可能在鄰近社區服務弱勢分子。個別信徒的使命可能是心懷大志改革社會,亦可能低調與鄰舍分享信仰。
神的安排─Providence,中文常譯為神祐,乃是在縱橫世事中得到上帝奇妙的保祐。
Destiny, Fate,通常譯成命運/宿命。但Destiny與Fate可有微妙的區別。兩概念本源自同一觀念,一種外在權勢(Power)或主使者(Agency)預先注定人生或世事的發展:可是Fate是關乎既成的事情,甚至是結局,因此可說是「注定的命運」;Destiny是指向將來發生的事,雖然有某種程度的決定性,但不是絕對的宿命,留下或多或少參予的空間(人或神)。Destiny的主使者可能是神明或無明的「天」,因此不妨可稱為「有天意的命運」。
在此插入一個基督教教義論調:預定論(Predestination)─由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加爾文(Calvin)提出:上帝預定誰得救、誰失喪。這個論調的根源是自由意志(freedom of the will)與神的恩典(divine grace)的爭議。兩者是否完全對立,抑或有協調的餘地?
另一方面,衛斯理宗有一獨特的理念:有負擔的恩典(responsible grace),既是神賜下的恩典,又是負責任的自由。這個理念對衛斯理宗的發展(神恩之下教會的承擔)和宗徒的靈性生命(既蒙神的賜恩,又是有承擔的作為)有深遠的含意。
命運有時令人聯想起運氣(fortune/luck)。「運氣」是不明其所以然某種在運行的氣勢帶來的幸運。祝人好運氣(good luck)是一個通俗的口頭禪,未必相信有一位主宰。算命、占卜、星相等更是低層次的風俗。
義工─可能是變相「廉價勞工」,但亦可能是樂意的義務事奉,在教會或在世上事奉。例:義務教士、主日學老師、詩班、總議會司庫等。香港青年往內地義務教書、鄉村賑災等; 退休專才為社團義務顧問。
知天命不只是志士仁人的事,小市民也可知天命─知他在平凡工作崗位去完成合乎上帝旨意的任務,亦接受自己有限量的能力及受限制的發展機會。
天命、使命、神祐、命運、天意、定命論、神恩、意志自由、責任、義務,一連串的辭彙,需要精明睿智去辨別。
現今時代不少人到了五十歲仍然精力旺盛,可藉著他們豐富的工作及人生經歷投入第二份事業(second career),「打精采的下半場波」。
安身立命─中國賢者的良言,但亦可實現於今日的基督徒,無論是安居樂業,面臨逆境,移居海外。「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蘇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詩二十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