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所信—專訪胡欽牧師
 「安徽小子」生命事奉之旅


2457 期(2011 年 9 月 25 日)
◎ 一個字一顆心 ◎ 訪問:許朝英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胡欽牧師三次大難不死後來到香港,在北角遇上街頭佈道而信主,入讀建道神學院,畢業後在宣道會北角堂事奉三十五年,退休後全心投入內地福音事工。他在內地共協助興建兩間神學院、十間培訓中心、十二間衛生院及醫院、六十二間中小學學校及約一百三十個聚會點。胡牧師所行的就是他所信的,他相信的就是他所行的,他堅定地說:「有信仰就有行動,有計畫沒有行動就是空想。」他表示自己這一生最大的喜樂就是作主工,而他一生的金句就是:「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

離開家鄉 大難不死

  胡欽牧師在一九三一年出生於安徽北部蒙城縣樂土鎮,位於華中大平原,童年至青年期經歷日本侵華、國共內戰,民不聊生的艱苦歲月。他出身務農之家,只讀了兩年書塾及六年小學。在十六歲離鄉,來到蚌埠市,經鄉親介紹進入工兵學校,在那學習了十八個月,而所學的技能卻能幫助他日後尋找出路和謀生。在一九四八年初,國共內戰,為逃避戰火,他先後走難到南京、上海、杭州、江西、廣州、海南島、雷州半島、廣州及深圳等地方。胡欽牧師形容,當初逃難的生活,有點像野狗:有路就走,有食就吃,只有一個意願:只要活下去。

  一九五零年,胡欽牧師對香港全無認識,但聽聞想避開戰爭,就要到香港。由於大量難民湧入香港,自一九五零年五月起香港政府已開始封鎖邊界,限制粵港兩地人口自由流動。當他走過通往香港的木橋,中國邊境沒有邊防軍把守,香港那邊的印巴籍卻問他要到哪裡去,守兵憑口音確定他不是廣東人,就不放他過去。在他毫無辦法之際,剛好下起傾盆大雨,他看見有人往河邊稻田的阡陌跑,就跟著他們跑進被水淹過的稻田。因為那場大雨香港邊防鐵絲網破了一個大洞,他就穿過那大洞,成了香港人,當時是一九五零年七月初。

生活簡樸 善用錢財

  胡欽牧師感謝主,在他還沒信主時,主保留了他的性命。他經過在廣州收押時認識的難友之幫助,來到北角新都城的地盤做散工。他把握每個開工的日子,住在工地省吃省喝,把賺得的工錢儲蓄起來。當年一天兩元工錢,兩元已足夠他吃一個月。他花了五角錢買了一大袋麵包皮,足夠吃一個禮拜,在工地找一些碎木生火,把麵包皮放在上面烘,又香又好吃,這樣就脫離了乞討過活。

  一九五一年下旬,他憑藉當年工校所學,便主動要求工程師派他工作,因此把他轉為長工,日薪三元五角至五元,負責按圖樣打線,弄好後請工程師檢收。轉為長工後,他依舊住在工地,仍是吃麵包皮,但獎勵自己買一瓶辣椒醬,塗在麵包皮上。他認為那是人間美食,鮑魚都不夠它美味。半年後,他就升做工頭,每月一百五十元,然而,他每月只花二十元,當年金價二百二十元一兩,每月就買金戒指保值,他把戒指放在布造的褲帶裡,緊緊的纏在腰間。當時生活節儉,大部分工錢存起來購買黃金保值,可謂生活無憂。

奉獻一生 回報主愛

  上帝的預備真奇妙,一九五二年七月,一群在調景嶺宣道聖經學院接受訓練的佈道隊隊員,來到北角糖水道海旁作街道佈道。那時他吃過晚飯又沒事忙,便好奇的站在人堆中聽道。他初聞福音,已產生好感,下班後就找傳道人或基督徒問道,很有心追求,後來決志信主了。當時北角沒有教會,他與一班初信者一心想繼續追求,便向當時領隊的白德三牧師求助。結果他們就找到北角道十四號,就在當年十月十二日,宣道會北角堂正式成立。

  胡牧師表示,當年決心獻身讀神學時,他已升為地盤工頭,收入相當好,但他知道賺錢不是他要走的路,回想逃難以來所經歷的奇跡異事,在每次自忖是九死一生的情況下,都化險為夷,都是上帝的恩典。他在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五日入建道讀神學,因不擅長廣東話,上課時只能聽懂六成,又沒有課本和講義,他就借同學的筆記抄,盡量少睡些。因對聖經不太熟悉,他就每天不背一章聖經就不吃早餐,一年就背了二百多章聖經。他原本用左手寫字,但嫌速度慢,他便花半年時間學會用右手抄筆記。頭半年,他的成績排在最後,一年後,成績就追到中間,兩年後,成績已經很好。他因著當年背誦聖經,以致日後他在預備講道就輕省很多。

  一九五六年神學畢業,他帶著熱誠及期盼回到母會事奉,當時教會正處於磨難當中。差會每月發給胡欽牧師六十元生活費,他把五十五元交給同工作伙食費,兩元留作主日奉獻,三元用來買必需品。教會內部勞力的工作,胡牧師都會搶著做。為了節省教會資源,他曾在教會內打地鋪睡覺、住在廚房,直到結婚,他才搬出教會居住。他在宣道會北角堂事奉三十五年,忠心地看管教會,愛護教會肢體。

回到安徽 建設家園

  胡欽牧師是安徽家鄉第一個在香港的人,離別家鄉三十年,在一九七八年首次回家鄉。胡牧師知道要在內地做事工,必須作好人際關係。他與內地的很多官員都是好朋友,而他們都很敬重胡牧師。開始時,胡牧師自費協助家鄉父老改善家計,讓鄉親或受助的農民能夠自力更生,倡建小學,幫助他們挖井,改善生活設施,確保衛生清潔。因為基督教是外來的宗教,鄉民對之認識不深,他便把服事與福音結合一起,開始「養豬計畫」及栽種樹苗,協助農民脫貧。

  胡牧師一直只專注家鄉工作,直至八十年代末,有機會到湖南、湖北及武漢等地,與當地的教會或神學院建立友誼,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提供處於信仰手足之情的協助,他有機會參與湖南長沙聖經學院建校的工作。由於胡牧師幫助別省市引起安徽省官員的注意,因此他表明若安徽省宗教局「開綠燈」,他就會義無反顧地在安徽工作。結果,宗教局、外僑辦等單位官員都與他接觸,胡牧師就合法及公開地在安徽開展福音工作。隨後胡牧師協助興建安徽神學院及約一百三十個聚會點等。

  在九十年代開始,得到省政府宗教局批准,胡欽牧師便開始帶同一些香港基督徒回安徽參與工作。其後香港教會有很多信徒奉獻支持內地的事工,胡牧師為保持清白在人間,因此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成立「信愛基金會」,有清楚的賬目,他當義務會長。他表示,基金會從來不公開籌款,但從來都不缺錢。

  九十年代,胡牧師看見安徽的醫療設施有欠完備,就開始幫助興建衛生院及醫院,合共十二所。開始了捐贈洗胃機、醫療設備及醫療人員交流。此外,幫助貧困老弱的社群或遭受到特殊天災的災民。他們所做的一切乃秉承基金會的宗旨:「信愛基金中國心,培訓助學傳福音。」

培育人才 廣傳福音

  信愛基金會參與的神學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有支援湖南長沙聖經學院建校、協助興建安徽神學院、在各區設立培訓中心及培訓班等,目的是推展福音本色化。胡牧師認為培養人才第一重要,他在二十多年前,就每年資助安徽學生十多人,有學生在南京金陵神學院讀神學,他每月去一次,每月資助他們一百多元,陪伴他們四年,他們需要書,就在香港找書。有人讀七年,胡牧師就跟進七年,需要甚麼就給甚麼,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回到安徽,胡牧師還繼續跟進,像父親教導兒子一樣。

  胡牧師說,傳福音開門了,卻沒有人栽培、澆灌及收割,他就開始重點神學培訓。此外,為滿足教會義工(平信徒)的靈性需求,把培訓時間安排在農暇進行,在各區培訓中心提供包食宿的培訓課程,期望提高信徒的基本素質之餘,亦希望能長遠解決同工人手短缺的問題。胡牧師到各省各縣開始培訓中心,至今已建立十間培訓中心,另仍在籌備兩間培訓中心。

生命尚存 繼續事奉

  胡欽牧師表示,人生最開心,就是能娶得羅冷梅為妻子,師母出身在傳道人家庭,爺爺是大埔中華基督教會創辦人。胡牧師四個女兒都成材,人生很得安慰。家人很支持他的事奉,所以不是他一個人在事奉,而是一個家庭在事奉,完全是上帝的恩典。胡牧師說:「能夠得著冷梅這位完全投入我的生命、接受我的缺點、支持我事奉的愛妻,有著孝順、愛主的女兒和女婿,我這一生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他對於安徽的福音事工,他表示,不是要七十萬人信主,而是七千萬人信主,感謝主,至今已有五百五十萬人信主。 胡牧師曾經中風,但後來卻神蹟地康復。他說:「既然神把我放在香港,六十年都很平安,是恩典,神特別恩待自己。」 他感謝主已預備信愛基金會的接班人,而他們正在台灣裝備自己。至於面前的託付或心願,就是繼續多開辦培訓中心,他表示:「神的工作,有命就去,沒命就不去。」

  後記:胡欽牧師的一生真是美麗,就如保羅在腓立比書三章十三至十四節所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胡牧師與滕近輝牧師(左)齊在宣道會北角堂「拍擋」事奉。

▲1956年建道神學院畢業。

▲當年帶著喜樂的心跟隨胡牧師回鄉的小羊,無限感恩。圖右穿紅衣者就是許朝英。

▲1953年白德三牧師(後排中)主持第一屆浸禮,胡牧師是北宣首個受浸者。

▲與張慕皚院長(中)共同關注建道神學院的拓展。

▲胡家老少一心,情繫中華,參與國內事工,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