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應該站在哪一邊?


2376 期(2010 年 3 月 7 日)
◎ 問道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五區總辭,變相公投」在香港掀起軒然大波,天主教會的立場比較清晰,始終站在爭取民主的一方;基督教內則眾說紛紜,有牧者大聲呼籲香港社會要和諧,容不下「公社黨」妖言惑眾。究竟教會應站在建制的立場,抑或站在挑戰權貴的一方?

  村上春樹說在雞蛋與高牆之間,他永遠會選擇雞蛋。那是一個很具詩意的說法。只是在現實之中,我們卻鮮有那麼明確的選擇。

  所有的政治制度和手段都是權宜性(provisional)的,都因一時一地的具體處境和形勢而有不同的考量。就連「民主」這樣可取的制度,有時也可以淪為「大多數的強權」(tyranny of the majority);而有時「小數」又可以利用扮演受害者作為政治手段,反過來強迫「大多數」就範。畢竟,任何一種政治手段,都有它要解決的問題和相對的漏洞,必須不斷加以監察和修補。總的來說,讓人民生活得有尊嚴和自由是目的,任何的政治手段,都不過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權宜之計。

  因此,正如我在前兩次指出,信仰雖適切於生活的所有範疇,卻不宜拿它作為合理化政治手段的工具。畢竟「教會作為一個信仰的群體,並沒有能力和權威去評論政治、經濟的具體政策」;「在一般的情況而言,教會應容讓個別信徒在公共的空間作出基督徒的思考和行動」。換句話說,在具體的政治立場上,教會確實不應奉信仰之名去統一口徑,而應該讓信徒在信仰原則的指引下,作出自己的政治抉擇。

  就以「五區總辭」來說,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去爭取加快民主步伐,也確實談不上是「妖言惑眾」;不同的政治取態和立場而已。雖然有點理想主義,但既然沒有律法禁止,那又有何不可?

  天主教的立場比較清晰,是因為他們始終有個梵蒂岡。主教既然都表態了,那大概就是教會的立場;始終站在爭取民主的一方,是他們領教過不友善的極權主義的苦頭。基督教內眾說紛紜,則已是一貫的現象;雖然不少「意見領袖」出來凝聚意見,但「信徒皆祭司」嘛,那為甚麼我要聽你?至於我,還是那句:「宗教信仰並不決定一個人的政治取向和立場,那更多是取決於他所屬的社會階層。」(2371期)

  在耶穌的門徒中,有個「政治活躍」的「奮銳黨的西門」,但耶穌本身卻取了個看似曖昧的立場:「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上主的物當歸給上主」。在而不屬、若即若離;似乎談不上有甚麼具體關係,卻又不能說沒有關係。

  反倒是使徒保羅提出了一個比較具體的超然立場:「在此並不分希臘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西三11)而因為基督徒思念的是「上面的事」(西三1-10),並且「無論作甚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西三23)因此,任何文化、宗教、種族、政制、階級的分別,都不妨礙信徒體現他們的信仰。

  最後,究竟教會應站在建制的立場,抑或站在挑戰權貴的一方?這恐怕是問錯問題了。在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攻取耶利哥城之前,他看見一個手拿著刀的人,對面站立。約書亞就問他說:「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那人回答說:「不是的,我來是要做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書五13-15)。拒絕按照人有限的選擇而站邊,大概是「反面神學」(Apophatic theology)的一個具體延伸。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一個字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