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孩子、飽孩子(上)


2354 期(2009 年 10 月 4 日)
◎ 時代講章 ◎ 鄧瑞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經文:約翰福音六章三十五、四十一至五十一節

  梁元生教授上次講道結尾時,講到嗎哪,講到與嗎哪有關的「時」與「份」。今日的講道,題目是「餓孩子、飽孩子」,與食物有關,故以嗎哪開始,先講嗎哪的本質。當以色列人出了埃及,走在曠野時,他們沒有太多食物。神看顧他們,在早晨,野地地面出現白色的小圓物,可以吃的。以色列人靠此充飢。他們不知道這些東西是甚麼,便說這是「嗎哪」。「嗎哪」在希伯來文的含意,就是:「這是甚麼?」「嗎哪」不能保留,也不能多要,多要了會變壞,故「嗎哪」不單不被人理解也不由人控制、不由人儲存。面對這種東西,只能說:「這到底是甚麼來的?」無以名之,這東西就叫「這是甚麼」(「嗎哪」的含意)。嗎哪的本質,就是「不知是甚麼?」

  我們住在城巿,相對而言,「曠野」就是我們所不熟悉的領域,這領域總在城巿之外,也即在我們城巿人所能理解、所能掌握的領域之外。城巿人在曠野,頗為尷尬,想飲水卻沒有水龍頭,想涼快卻沒有空調。對城巿人而言,曠野是空間的「嗎哪」,即:在空間上不知是甚麼的地方。

  「行旅」(Pilgrim)即朝聖,是離開日常熟悉的生活及環境,走在陌生的路上,追尋那陌生的神聖。朝聖的路是陌生的,神聖的臨在也是陌生的。故此,朝聖可說是生活上的「嗎哪」,離開知道的,去經驗不知道的。而最終極的不知道的,就是神。

  問題是:我們很不願意身邊有「嗎哪」,很不願意身邊有些「不知是甚麼」的東西。試想想:你身邊有隻不知名的小動物在活動,你會如何?再者,「不知是甚麼」意味著不受你控制。人很怕有些不受控制的東西在身邊。在心理學上,人有潛意識,潛意識的厲害,在於你不知它的內容是甚麼而它卻影響著你。故此,你可能會無緣無故地傷感,無緣無故地失落,無緣無故地恐懼。要擺脫潛意識的控制,要透過種種方法揭露潛意識的內容,當你知道它是甚麼時,你才能控制它。不知道是甚麼,你就無法控制它。

  神賜「嗎哪」叫人生命飽足,若我們不喜歡「嗎哪」,則怎能飽足呢?

  我們不喜歡「嗎哪」,我們喜歡可認知、可量度、可控制的東西。

  我們不喜歡「曠野」,我們喜歡商場。曠野的野花,我們叫不出它們的名字。但商場裡的LV,我們老遠便認得。曠野的石頭,我們看不到它們的價值。但商場的商品,每樣東西的價值,我們都心中有數。我們喜歡商場,這是我們的世界。

  我們也不喜歡「行旅」,我們喜歡「旅行」。「行旅」是會遭遇不測的。「不測」即「測不透」,即「不知是甚麼」,即「嗎哪」。我們將「行旅」變成「旅行」。「旅行」,則一切在計畫之內。最好,連神聖的顯現,也包在行程內。其實,在現代甚麼也可控制的科技下,要製造神聖的顯現的虛擬實在,又有多難?

  若崇拜本身就像朝聖的「行旅」的話,則神可能會在不同環節中突然進入信徒的生命中。至於,神如何顯現,神如何工作,這有點像「嗎哪」,我們不知道,也不能掌握。但是,有人認為,將崇拜的「行旅」性質變成「旅行」,豈不更好?將神的感動變成可操控的環節,豈不更好?連神甚麼時候出場也計算好,這豈不更好?於是,在不同的環節,刻意加入感動的元素,以音樂將情緒推向高峰。然後,保證每個人都有感覺,保證人人的情緒都得到滿足,並且將這感覺命名為神的同在。多麼完美!人喜歡這樣,正如我們喜歡一個吃喝玩樂皆滿分的旅行團一樣。我們不希望神的臨在像「嗎哪」一樣不可控制,我們希望連神的臨在也被控制。

  約翰福音六章三十五節記載,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主耶穌就是生命的糧。到祂那裡去的,就不飢餓;信祂的,就不乾渴。

  多麼簡單,就可以成為一個飽孩子。

  只要領受生命的糧,就可以飽足,多麼簡單。

  但問題是:耶穌是真正的「嗎哪」,而我們卻不喜歡「嗎哪」。耶穌不受控制,但我們渴望耶穌受我們控制。我們不要獨行奇事的耶穌,我們想要一個可利用他來感動我們的耶穌。我們不希望耶穌來挑戰我們,我們卻願意奉耶穌的名去挑戰他人。

(本文為鄧瑞強博士於今年八月九日在中文大學崇基禮拜堂主講「曠野、行旅、嗎哪(下)—餓孩子、飽孩子」之講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一個字一顆心】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