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44 期(2001 年 11 月 25 日) ◎ 教會圖說 ◎ 浩然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由於李紀堂捐出全部軍餉,可謂軍心大定。謝纘泰等人認為既有錢又有兵,尚欠一位真正的領袖。於是謝纘泰和洪全福、李紀堂商討當起義成功之後,誰人當做大總統,他們幾經商議之下,終於推舉粵籍耆宿容閎博士擔任臨時大總統。此時適逢容閎從上海來到香港,被謝纘泰所認識,知道容閎的抱負和心志。其後謝纘泰和洪全福、李紀堂商議,大家都舉容閎博士擔任臨時大總統,對容閎推崇備至。
他們之所以擁護容閎博士,是由於他在廣東甚有名望。容閎是廣東香山南屏鄉人,一八三五年在澳門入讀馬禮遜紀念學校;一八四二年隨校遷來香港,在摩理臣山建校,稱之為飛鵝山書院;一八四七年與黃勝、黃寬被院長鮑留雲牧師帶到美國升學,容閎於一八五四年畢業耶魯大學,是中國第一位畢業美國留學生。他回國之後,有一段時間擔任曾國藩幕僚,獲候補同知銜。他提倡幼童留學計畫,得到滿清皇帝接納,於一八七二年至一八七五年,帶了四批幼童,共一百二十到美國入讀美國小學、中學,其後升讀大學,但可惜於一八八一年被保守派反對,將全部學生撤回中國。而容閎回國,但亦受開明維新派人物敬重,在廣東更有聲望,所以謝纘泰等人對他極之敬重。而當時幾位領袖認為這次革命必須由基督徒做領袖去領導去革命,定國號為「大明順天國」容閎博士被舉為臨時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