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與香港教會


1944 期(2001 年 11 月 25 日)
◎ 教會之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對於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坊間已有很多不同的評論。有評論認為這對香港經濟有正面的影響,但也有持相反的論調。無論怎樣,香港絕不可能置身度外。究竟中國入世對香港教會有何影響呢?

  肯定的,中國入世不僅是一個經濟的課題,也是政治和社會的課題。因為沒有經濟的改變不帶來政治和社會的改變。我預計中國未來政治的發展會比現在更開放。當然,開放並不一定等於政權開放,但至低限度,民間社會空間比以往開放得多。這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對於那些對國內福音事工有負擔的教會來說,這更是難得的機會。事實上,國內教會與香港教會的接觸比以往多,也比以往直接和公開。然而,我總認為香港教會對國內教會的態度仍要遵守基本法第一百四十九條,就是「互不隸屬、互不干涉和互相尊重」。重提這段話不是以福音為恥或認為人的法律比上主的吩咐還要高,而是相信國內教會有它自己的宣教和牧養策略。香港教會要做的只不過是支持他們用他們自己的方法實踐主耶穌所吩咐的使命,而不是有意或無意將香港教會的意識型態蓋在他們身上。全球化的可怕不僅是因它使貧富懸殊加速,也是因它以其經濟力量吞噬各國中小企業的獨特性。這情況豈不也可以在教會中發生嗎?這是香港教會要特別小心。

  中國入世必然對香港中介人的角色產生嚴重的影響。究竟香港是否可以成功建立她的角色?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卻見證著很多人因著這種轉變帶來失業和經濟困難等等。此外,往國內工作已是不可改變的趨勢。往日豐年的日子似乎不可以再有。雖然基督徒的失業數字比政府公布的數字稍低,但在往後的日子就很難說。這些社會的轉變迫使教會需要重新釐定它的牧養和宣教策略。問題不應只停留討論團契或小組模式那一個好,也不是傳統崇拜模式或靈恩敬拜模式那一個好,而是如何與社會當下人的處境結合,讓我們的福音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信仰。就此,我特別提出兩件事。第一,教會的宣教策略應要關注貧窮人的生活。就著貧窮人的情況,我在此不用多說。但奇怪的是,教會還未認真地放在它的議程上來討論。這是刻不容緩。

  第二,我想提出教會資源的運用。據估計,在香港的神學院(不論規模大小)接近三十間。按各神學院的營運費報告,我估計每年約一億元。然而,全港的神學生人數卻不足二千人。從這些數字來看,神學教育的經費是驚人。一方面,我們可以說這是教會對神學教育的看重,以致不介意資源投入。另一方面,我們卻要問這種資源投資是否值得?如按上面所說,若中國入世將會帶來對香港經濟有嚴重影響時,教會需要重新檢視它的資源分配。普世教會所鼓勵的合作和資源共享態度應是我們認真要考慮的地方。

  中國入世迫使香港商業作出種種的調整,香港教會絕不能以「不變應萬變」。然而,有別於一般的商業決定,香港的教會扎根於香港,以致我們不會放棄對香港社會的承擔,成為一間「向北望」的教會。此外,教會的普世使我們以分享來相處,而不是獨善其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非凡聖誕】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