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44 期(2001 年 11 月 25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空中小姐又鼓勵大家互相自我介紹,和鄰座乘客聊聊天,以消弭隔膜。最後,飛機平安抵達目的地,機上一片溫馨,乘客鼓掌歡呼。
這是九一一發生以來,在報上讀到最動人的事件,是某專欄作者講述同事的真實經歷。動人,是因為故事裡充滿悲憫、同情和守望相助,人道主義的精神充斥畫面,令人動容。
總是到了危難時候,人才肯拆下面具,卸下武裝,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換了盛平日子,人,只懂得錙銖計較,爭個你死我活。
別說在飛機上跟鄰座陌生人談自己、談家人、談兒女,就是跟朋友談天,許多人亦不過停留在天氣哈哈哈的階段。
我們不敢跟朋友剖腹相向,因為那是危險不安全的。江湖上的說法是,最親密的朋友往往是最大的敵人,所以絕不能讓人知道自己死穴所在。於是,無論我們生活上多麼接近,甚至朝夕相對,心靈上卻保持高度疏離。
如此人生,一旦遭遇挫折求助無門,怎可活下去?
至於聯手對抗劫機者,我們一直信奉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宗旨,除非劫機者要脅著自己,否則少管為妙。就是這種心態,讓劫機者為所欲為,要不,區區幾名劫機者怎敵得過幾百名乘客?我們的懦弱和自私,間接助長恐怖主義蔓延。現在我們自食其果,無人能幸免於難。
如果每個人都願意為長埋瓦礫的九一一亡魂禱告,亦對無辜的阿富汗平民施憐憫,那就有望重建有情世界,而九一一也就成為起點而非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