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44 期(2001 年 11 月 25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人權,除可以演繹為溫飽權,原來更可以演繹為如廁權。全世界現時仍有四成人口沒有基本的廁作使用,當中八成在亞洲地區,這情況助長了傳染病的肆虐,每年因而奪去了二百萬人寶貴的生命。
耶穌也有一次在教訓人的時候提及廁所,祂說凡從外面進入人身體的,不是入他的心,而是入他的肚腹,再落入茅廁裡。二千年前貧如巴勒斯坦一帶,尚且有簡單的茅廁供人使用,今天全球竟然仍有四成人口缺廁,這數字實在叫人吃驚,也是無法容忍。
廁所其實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我們都要進出幾次,加起來逗留最少十幾二十分鐘。如廁一方面是生理活動,是新陳代謝的過程。經消化、吸取養分後餘下的食物渣滓和水分,必須排出體外,才不會阻塞腸道,造成污染及不快。再者,如廁又是最私隱的活動,在那裡可以各適其適,歇一歇,休養生息,例如有人喜歡在廁所閱讀、聽收音機、沈思默想,甚至學普通話......。也有人一旦遇上不如意的事(如失戀),便會躲進廁所去大哭一場,故廁所又是心靈的診療室。
如廁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只是凡人一個。具有偉大精神力量的人,也是一個每天要如廁的臭皮囊。廁所裡面,人人平等,大家經歷相同的步驟和程序,沒有尊卑貴賤之分。
如廁既然如此重要,我們義不容辭大力支持這個具人道主義精神的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