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指弱勢社群不容忽視
第 1912 期(2001 年 4 月 15 日) ◎ 要聞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是次調查中亦有近九成被訪者,認為收費應維持不變及甚至要求減少收費。負責調查的機構表示,以上結果可能因為在諮詢文件中沒有具體公共醫療收費及低收入人士保障方法之改變內容,令市民擔心將來會因經濟問題,得不到適當基本醫療服務有關。
該中心總幹事沃馮嬿瓊相信增加社會服務及醫生的跨專業合作,可以發揮相輔相承的功效,能有效地推動基層健康工作。她總結整項調查結果,建議政府應容許更富彈性的醫療方案,給予不同背景之市民根據其需要而作出更多選擇,例如在供款開始年齡、供款額、年期、途徑及形式等。另一方面亦應以正面鼓勵方法,以提昇市民自我保健責任,及為未來醫療需要作長遠儲蓄。
此外,為了使弱勢社群及低收入人士能受到保障,該中心建議政府在醫護改革中提供平等機會,令弱勢人士能安心參與醫護改革。沃馮嬿瓊相信如果政府可與志願團體、地區組織及醫護機構合作,就可建立一個有效的基層健康模式,更切實服務市民。
除了問卷調查外,該中心亦進行一項以青少年為主「聚焦小組」,以了解青少年在醫療改革的關注。綜合市民的意見發現,有不少市民擔心有關醫改建議會令經濟收入較低的人士失去保障,同時亦會令他們在強積金外更多增一項強制性的供款。
該中心社區健康促進委員會召集人李紹鴻教授則認為,政府該份諮詢文件只集中於融資問題之上,對改善基層健康的醫護全無新意,無法達致「全民健康」的目標。他促請關注基層健康發展,投入更多資源,並且與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合力推廣基層健康的社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