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訃文通常四平八正,寫上逝者基本資料和離世日子就完,最顯眼的往往是下款泣告的兒孫排名,若是家族龐大,人名眾多,甚或其中有著名人物,就顯得離世者地位崇高,受人景仰,至於他生前曾有甚麼功績,做過甚麼好事,除了少數名人外,多半從簡。
這實在有點可惜,對逝者而言,訃文其實是他在人間最後告別,讓人認識世上曾有這麼一個人,如果把訃文寫得有情一點,那就可以溫暖在世親人,同時讓人對逝者最後致敬。
溫哥華太陽報有這樣的專頁,專供人們刊登親友離世消息,除了講述喪禮安排時地之外,亦登載親人對逝者的悼念,有的寫得真切動人,讀者讀來有如閱讀簡單傳記,對本來陌生的離世者多了幾分認識。
譬如這段,逝者是一位廚師,訃文寫同事們都懷念他煮的午餐,還有他的幽默感。最特別的是訃文最後引述了一首詩:「孤獨的河流奔向大海,奔向張開雙臂迎接他的大海。河流嘆息着,等等我,等等我,我歸家了!」這詩替逝者寫出心聲——離世就是歸家——回去永恆的天家,正因是家,所以不用悲傷,將來大家終會相見。廚師訃文寫得如此浪漫深情,讀來令人低迴不已。
另有一段訃文,將喪禮寫成「A Celebration of Life」的確是很別開生面的講法。生老病死乃人生難免,與其哭哭啼啼送行,何不歡歡喜喜回顧?訃文還寫上電郵地址,邀請親友們寫一兩個句子,講出逝者對自己生命的影響。這樣的懷念,豈不更有意義?
訃文,不必文采斐然,最重要是真摯,能讓毫不相識的讀者如見其人,又能讓相識的人抒發對逝者的懷念,便是好的訃文。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資訊】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