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者深明忍耐(patience)的重要。可能因此病患者是叫「patient」。第一,康復需要忍耐。病患者明白他們如何努力也不一定可以加快康復。甚至有些時候,他們要甚麼都不做,給身體時間,讓他自己康復。忍耐是學習等候和放下控制的思維。以上對忍耐的理解假設了某種盼望或與所盼望的延遲實現有關。忍耐不會製造盼望,而是盼望讓人產生忍耐。第二,忍耐包括堅持。堅持不是對某一種立場的態度,而是一種生命態度,它指引生命,使人可以不被當下或現實吸納。例如,病患者接受自己身體每況愈下的事實,但他拒絕人格被現實吞噬,堅持有他的日常,並在可控制範圍下自由地生活。堅持不是一成不變或頑固,而是實踐忍耐。第三,忍耐是一種反抗,一種與不可控制的共存力量。病患者勇於面對和接受死亡的事實不只是基於無奈,更因忍耐,死亡反成為對他存在的肯定,失去對他威脅的力量。
基督宗教對忍耐的培育是來自上主救贖的應許和盼望。上主救贖不但讓基督徒不應因當下的不公義而感絕望,更為忍耐提供目的和內容,以致基督徒的盼望不會因失望而絕望(hope against hope)。至於沒有基督宗教信仰的,他們的忍耐比較與信念有關。坊間常說「莫忘初心」就是一例。忍耐沒有保證所盼望的會按預期實現。事實上,忍耐是德性,不是一種策略。由結果決定忍耐的有效性不是德性者最基本的關注。忍耐保存了每個人的信念與初心,也為社會保存了德性和美善。行不義者以為他的暴力已徹底消滅反抗者的意志和聲音,但他們卻不知道忍耐的德性保存了初心的火種,在適當時候就點燃四周。在世上的教會也是上主為世界保存的信心火種、盼望火種、愛心火種,而這一切是以忍耐出現。
在戰火下的生命教育關乎保存忍耐,即不讓眼前的艱難和荒謬奪走意志,也不讓眼前的失望和痛苦奪走盼望。培養忍耐從不容易,因為如何拿捏得中庸是沒有人可以代勞的,又每次遭遇都是不同的。不同生命對忍耐都會有不同辨識。那麼,重點不是如何定義忍耐,而是如何表現忍耐。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資訊】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