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物我—物.地方


2991 期(2021 年 12 月 19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除客觀環境外,天人物我的物指我所身在的地。所以,生命教育要培養人與地建立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微小角度,這是自己學校、社區;大一點角度,這是國家;更宏大一點角度,這是全球。以下,我先從孩子經驗講起。

  孩子對地方的感官很強。他們以不同感官認識他們身處的環境,並從中建立他們的自我和人際關係。段義孚說:

  透過聆聽從他母親的聲音所代表的人類聲音,嬰孩掌握距離感。小童步行回校數次後,他就不需倚賴地圖,而可以自己回校。他有能力想出路線。我們在城市某一陌生地方,在我們面前是一未可知之空間。在其中,我們只認識有限的地標,並連繫他們的路線。最後,一個陌生城市和未可知的空間變成為熟識之地。抽象空間和沒有重要性的地方變為具體地方,並充滿意義。這一切是從學習而來,而不是靠正規指引。

  第一,由感官建立的地方關乎一種歸屬感(a sense of belonging),而歸屬感對人的自我認識和身分建立扮演重要角色。歸屬感藉身體與感官在地方孕育出來的情感,而這並非純理性和意識形態可以建立的。事實上,當下生態嚴重的破壞某程度反映出人與地方疏離的結果。第二,列斐伏爾(Henri Lefebrve)提出空間三元論,並從中指出空間並非賦予,而是生產。所以,我們要鼓勵人在空間的自由活動,多由生活決定空間的內容。除了個人努力外,空間設計者要預留空間,讓人們可以自由地活動,給予空間意義。所以,休憩空間、郊野公園等是重要的。

  物的生命教育對學校意義可能是:(一)如何運用學校空間支援學習者的歸屬感和創造力;(二)如何建立學校與社區有意義關係,讓學習者有更大的社會責任;(三)如何跳出自己安舒區,以勇氣和尊重認識和發掘新地方。說回來,地也可以是危險的,所以,安全教育是不可缺。從此看來,生命教育所牽涉的課題比我們想像中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