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新聞報道尖沙嘴某商場為了振興香港經濟,花費超過八位數字的裝飾費用,提早營造聖誕氣氛,希望扭轉過去幾年因着社會運動及疫症困擾的疲弱經濟,期望今年聖誕消費額可以高達雙位數的增長。
教會面對極度鼓吹消費文化的潮流,如何避免隨波逐流?如果只着眼於離羣獨處,那麼聖誕的精神——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又如何喚醒沈醉物質的人羣?其實早於一九二八年的耶路撒冷宣教會議,已經提出「世俗」(Secular)及「世俗化」( Secularzation)的概念。(參《應世的宗教》中文版序言)根據鄧肇明先生編輯的《英漢宗教字典》對這兩個詞語作了言簡意賅的闡釋:「世俗」也可作現世的或凡俗的,就是基督徒應以「入世」的精神積極參與地上的事情;而「世俗化」可作「現世主義」或「凡俗主義」,乃是因着屬靈與屬世的界線分明逐漸消失,傳統於信念或釋經未能支持世界的挑戰,以致對世俗重新評估。換言之,教會不應面對世俗主義而放棄地上的見證福音使命,所以凡俗化正好提醒我們需要懂得以入世精神回應信仰,活出道成肉身的精神:「於是,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我們見了祂的光榮,正如父獨生者的光榮,滿溢恩寵和真理。」(思高版,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
可見,當務之急就是我們要努力活出聖誕精神,讓福音有血有肉地呈現人間,首先需要致力撥開阻礙真理傳播的雲霧(但並不是離開,而是保持適當距離。),遂使信仰與生活結合。其實潘光旦教授曾在〈聖誕時節的一些感想〉提出基督教來華帶來現實和文化的種種衝突,從三十年代中國未能全面慶祝聖誕(他後稱聖誕為耶誕)可見一斑,不過潘教授認為聖誕對國人有兩點啟迪:就是人本思想和利他心懷,前者乃建基於基督教興起,對猶太信仰的壓迫和羅馬政府統治的抵抗,以及宗教改革精神讓個人蒙恩替代教會權威;而後者則是針對家族中心的思想,幫助國人建立利己心懷,深信這兩點對現今香港社會仍然重要,特別在社會撕裂及疫情困擾下,我們如何以聖誕的入世精神,回應時代的挑戰?深信只有抱着應世的信仰精神,才能將福音融和在現實生活中,呈現豐盛生命的所在。
翁傳鏗(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部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