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教會空間進入社區
 以人為本不受場地限制


2991 期(2021 年 12 月 1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已於十一月十八日主辦教關「轉化.教會.空間」分享會,探討不同規模教會的空間轉化經驗和挑戰。

  近年受到社運和疫情影響,催化不少教會重新思考空間的運用,愈來愈多教會嘗試轉化空間進入社區,如遷至地鋪開放街坊使用、增設咖啡室、青年共享空間等,從而接觸更多坊眾。資深建築設計師王緯彬直言,過去教會空間轉化實踐得不太成功,直至疫情底下才真正開始改變形態,不再只是放置咖啡機和桌椅。他續引述Neil Cole的《教會3.0:為教會前途升級》一書指出,「church 1.0」是指耶穌和早期教會,以流動的方式存在,滲透到人羣中,主動傳講福音,且是去中央化和共享;「church 2.0」是指四至二十一世紀教會,有固定的建築物聚會和有系統,被動等人進入,且是中央化運作,有神職人員和禮儀;「church 3.0」則指二十一世紀教會,拆去教會的牆,動員信徒進入社區,成為使命教會。

  「使命空間是將神給我們的使命,進入其他人的空間裏面,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他續指,城巿宣教可以分為七個階段,首階段是沒有重構的教會;第二至三階段是開始和完全重構的教會,例如給加裝咖啡閣、共享青年空間等;第四至六階段則是使命營商,有商業元素在其中,由教會在背後支持,到差遣信徒作使命營商,最後變成獨立的使命營商,例如經營二手店、社企等;最後是另類宣教羣體,如網上教會、家庭教會等形式。他認為現在是好時機去做不同的事,讓弟兄姊妹成為城市宣教士,在新的空間傳福音。

  

  其後由四位牧者分享教會空間轉化的經驗。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尖沙咀迦南堂關浩然牧師分享教會由尖沙嘴遷至深水埗,由二樓遷至地鋪成為「家‧南‧天地」,開設功課輔導班幫助基層家庭,又嘗試進入社區關心街友。他指過程中要更新教會的福音觀與教會觀,讓會眾不再以禮拜堂為中心,進入社會,不受場地限制,以人為本。他相信在新時代的社會轉變和疫情轉變下,教會需要大改變,不再受限於禮拜堂中,更要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宣教單位,如在家庭和工作間實踐信仰。

  播道會同福九龍東堂則由高層移師至二樓,開設ASK Cafe,吳欽亮傳道指開放教會後,需要整間教會改變心態,學習款待他人,不能害怕地方被弄髒。也因為教會成為了咖啡室,所以令不少街坊不經不覺進入教會,令他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人,也有其他堂會的信徒,讓他感受到合一的教會。

  觀潮浸信會鄭佑中牧師則分享教會年前落成新大樓,除了增設嗎哪餐廳,亦有年輕人親自設計的青年共享空間The Flow。他分享剛開始時The Flow時,曾舉辦青年市集,卻遇上社運高峰效果不如理想,那時期的氣氛更是外弛內張。及至疫情來襲,發現學生苦無地方溫習,於是決定冒險開放自修室,結果接觸到超過二百人,又因與區內學生會合作而認識到多位校長,他坦言:「過程沒有深思熟慮,而是trial and error(試錯)。」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陳滙寶宣教師分享,疫情下留意到有些「麥難民」轉到維園露宿,於是決定開放教會予部分街友避寒,劃分區域增設間隔板和專屬的物資箱。他指除了要與管理公司協調外,亦需要查證街友背景確保沒有吸毒,通過面試才可加入留宿名單。聚會後,與會者加入不同講者的分組,更進一步進行討論和詢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