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中小學每年都為學生安排參觀博物館活動。不過,該如何參觀,以何種心態前去,預先應作何準備,卻並非學生才需要具備的條件,而是每個參觀者都應事先調適,參觀才有意義。
可惜,不少香港人參觀博物館卻只是慕名前往,以「免費喎」、「唔好執輸」的心態去趁熱鬧,結果,看是看了,卻不知道看了甚麼,甚至,礙於欣賞能力所限而大出洋相。
像M+博物館希克展廳的「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展出了中國從一九七二到二零一二年的當代藝術,藏品相當豐富,讓參觀者看到近四十年新一代藝術家不斷努力摸索,想找出一條中國藝術之路,那些嘗試大膽創新,雖然未必全部成功,但總是很有意義的探索,顯出有一段時間,因着政治環境相對寬鬆,藝術家亦能夠百無禁忌作出各種嘗試。
據說,有人參觀後竟下此結論:M+博物館不值得去,展出的畫很「鹹濕」。所指不過是幾張裸體攝影,畫中模特兒戴着古裝頭飾,一絲不掛地排成不同組合;另外還有些行為藝術家赤裸着在長城行走拍成的照片。攝影作品雖然美感不足,但卻充分流露那個時期反叛不受束縛的精神,而藝術最需要的正是這種精神啊!
M+博物館宣稱「以香港中西薈萃的歷史特色為基礎,從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出發」,要達到如此宏大目標,必要先培養出有相應品味的參觀者才行。博物館頗有遠見,設計了《十種觀看的方式》小冊子,教人怎樣看藝術品:譬如用一分鐘甚至三分鐘去看一件作品,就可能有不同發現;又或者選一件作品,為它改個新標題之類,都能夠刺激思考。
有識貨觀眾,高品味博物館才有生存空間。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