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地山與香港


2976 期(2021 年 9 月 5 日)
◎ 文林 ◎ 庸皆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從《基督教週報》第二九七三期「憶許地山」一文,得悉今年是許教授逝世八十週年。當年許教授因與燕京大學教務長司徒雷登意見不合,經胡適先生輾轉介紹至香港大學,並於一九三五年九月出任中文系教授並系主任,期間革新整個中文系人事及課程,表面是融合新舊文化,實則是在當時的文壇主流——傳統文言文(改革前由幾位前清翰林人物包辦)播下了新文學運動的種子。

  許教授是五四運動後成立的文學研究會十二位發起人之一,他們主張「為人生而藝術」,可說是新文化運動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養的倡導者,所以許教授在港期間,積極參與各項文化活動:歷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中華全國文藝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新文學會理事……。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發生後,中國陷於全面抗戰,許教授投入救亡運動,走上街頭演講、出版書籍及到深水埗為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可見他對五四精神(特別是新文學運動)的傳播,雖然身處港英殖民地,仍堅持國家民族精神,委實需要無比勇氣和決心。

  至於信仰方面,許地山早於一九一六年在福建漳州倫敦會接受洗禮,雖然在英期間(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十月)信仰思想曾經歷了掙扎,學術研究方面也旁及佛教和道教,但他始終沒有離開基督信仰。合一堂主任張祝齡牧師撰寫的追悼文——「對於許地山教授的一個回憶」的起首便稱「許地山先生是一個基督徒,也是一個學者,他站在民眾前面為時代的導師,又是社會改進的負責者。」其實在港期間,許教授恆常到合一堂參與主日崇拜,張牧師更邀請他登壇說教(即講道),內容頗多引證個人宗教經驗,傳揚福音妙諦。此外無論特別聚會、音樂崇拜或排演新劇,他常作顧問,極力指導。許教授雖然在手續上沒有應張牧師要求正式加入合一堂,不過他視自己是自動加入成為友好會友,並且取了捐冊,努力奉獻。

  綜觀許教授留港雖然只有短短七年,但對文化和社會皆有重大貢獻,在他的安息禮拜和追悼會可見一斑:安息禮拜由何明華會督、張祝齡牧師及趙紫宸牧師主持,出席人數約千人。而追悼會參與團體四十四個,以個人名義則有三十三人。可見他對香港貢獻匪淺,斯人已安息主懷,盼望我們能在他播下的文化和信仰種子,繼續發芽傳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