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體驗教育


2976 期(2021 年 9 月 5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簡單來說,體驗教育指「從做中學習」。杜威(John Dewey)認為經驗是認知的主要來源。高大衞(David Kolb)進一步疏理,體驗學習分為具體經驗、反省的觀察、歸納概念和積極應用等四個步驟。體驗學習是「透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習者經歷一個或一系列的活動,再利用活動的經歷進行反思,進而產生學習。」然而,我對體驗教育中的學習者有兩方面補充。

  第一,我以具身化參與體驗教育。具身化指吾是吾身,不是我有一個身體。吾是吾身是一個性別身體、一個不同程度和面向的身心障礙身體、一個膚色身體、一個高矮肥廋身體。近來在歐美社會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正反映出膚色身體對人相遇的影響。一位失明朋友跟我說,他很喜歡到海外旅遊,並分享他的希臘旅程。這超乎我可以想像。習慣以看見相遇的我不明白失明者相遇的經驗。這位失明朋友向我說,他以聆聽、嗅覺、觸摸、氣溫和說話相遇。體驗教育的基本是先認識和意識吾是吾身,從中體驗,接觸他者。

  第二,具身化是身處(placedness),即吾是吾身身處於某空間(地)和某時間(歷史)。吾是吾身以一連串的在場(presence)進入他每一個的身處和下一個身處。體驗教育鼓勵主體以「躍出」(ek-sistence)自己再進入另一身處和在場。然而,強調「躍出」的可能性不表示人可以不受其身處決定。場境是可見的實物,也包括不可見的社會意識。它有份建構吾是吾身。因此,體驗教育是吾是吾身在場的教育,認識他的身處和在場。一個跟進問題是:身處是否只限於吾是吾身的在場?一個不身處的吾是吾身如何在場?當中帶出想像在體驗教育的位置。想像使人可以「躍出」,讓人以不同方式進入在場。「躍出」不只關注人的超越,更是透過超越,進入一個陌生的身處。

  以上兩個補充令體驗教育變得有生命教育關注。即體驗教育是限制(吾是吾身)與超越(躍出)、主動(我主動接觸)與被動(我被接觸或拋入)、控制與驚嚇的互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