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港馬六甲


2935 期(2020 年 11 月 22 日)
◎ 福傳中華踏腳石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馬六甲位於馬來半島西岸,馬六甲海峽中段。在接通太平洋南中國海與印度洋孟加拉灣的路線中,馬六甲位於這條最便捷的航道上,是南亞商路的嚥喉。不過直至十五世紀末年,這地區才形成統治王朝,並且迅即跟明朝中國建立關係。

  阿拉伯商人及印度人活躍於南亞商路,源遠流長。來自印度南部的 Tamil 族 (泰米爾),比華人更早移居馬來半島。阿拉伯人都是遊離商旅,少有留居本地的,卻帶來伊斯蘭信仰,並且日漸普及全馬來族。華人於十三世紀蒙古入主中原時,產生一波移居東南亞避亂潮。明朝初期,航海特使鄭和在一四零六年首次來到馬六甲;再次掀起一波華人移居潮。

  馬六甲海峽西岸是蘇門答臘,東岸是馬來半島,兩岸沿線都屬泥灘淺海沼澤形態,欠缺適合船舶的港灣。馬六甲河並不是大河流,然而它流入海峽的出海口環境,是海峽沿線不多見的岩石海岸,河口及近岸具有足夠水深,可以構成一處河港。

  馬六甲開埠成為海峽全線僅有可讓商船寄碇的港口,自然吸引商旅停駐,既作貨品轉運,亦作物資補給,更為人員養息。印度人及華人漸多來留居生活,以至馬六甲漸漸形成馬來社羣、印度社羣、華人社羣。隨後加上十六世紀初年到來的葡萄牙人,十七世紀中期到來的荷蘭人;而馬六甲港口既通航歐洲及亞洲各地,就成了東南亞最興盛的國際城市。

  當籌畫「恆河外方傳道會」的福音站時,馬六甲已建有各式宗教場所,它們能充分反映馬六甲社會的多民族國際形態。列寫出來能明晰一覽。

  1646 福建僑民建造 青雲亭 (儒釋道廟)

  1710 葡萄牙裔建造 St. Peter Church 天主教堂

  1728 馬來信徒建造 Kampung Hulu 清真寺

  1728 華人信徒建造 Tranquerah 清真寺

  1748 印度信徒建造 Kampung Kling 清真寺

  1753 荷蘭殖民建造 Christ Church 基督教堂

  1781 泰米爾裔建造 Sri Poyatha Vinayagar Moorthi 印度廟

  國際氣息使馬六甲成為首選適合的福音站點,更成為恆河外方傳道會的總部。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