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目中有着一些假設的期望,例如爸爸該是怎樣,媽媽該是怎樣,孩子又該是怎樣,就好了!這些期望正反映着我們心目中的家靈魂所在。
一般來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儒家思想是深植民心的價值觀。不過詳細檢視底下,這系統是缺了女性的角色!在廿一世紀的家庭來說,女性有着一個很大的挑戰,她們已經不能夠帶着隱藏的身分,特別對好些職業婦女,處身雙職的家庭,她們兼顧這種隱藏的身分,也同時要處理這份突顯,持家養家的位份,拿捏內中有許多困難。
這一代的職業婦女,已婚或未婚都扮演着家庭靈魂人物的角色。但卻未必擁有傳統大家庭所賦予的位置及特權,所以在人際互動微妙的搭配都會令到她們疲於奔命!
現代小家庭的父親好像失去了以往家庭靈魂人物的角色,因為他不再是家中的經濟支柱,而家事又不是由他作主導,所以也們的身分是較為含糊不清晰的。
在夫婦之間、父母之間的遊走着這靈魂的歸依。究竟是丈夫抑或是妻子說的準,由父親作最後決定,抑或是由母親作主,都構成許多的紛亂甚至鬥爭。
有問題的家庭中,我們經常看見這靈魂人物的困難,他帶着沈重的擔子,許多的委屈,再加上不清晰的位份與期望,家庭動力形成不平衡的狀態!家庭治療就是有效的介入在這種狀況中,讓成員分享並作出紓緩和調節。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