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Vs虛擬:再思教會的功能


2934 期(2020 年 11 月 15 日)
◎ 教會觸覺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過去大半年,隨着新冠狀肺炎疫情肆虐,教會有段頗長的時間停止了聚會,除了主日崇拜,其他如主日學、查經班、團契及小組活動等亦紛紛叫停。差不多所有大小教堂都關了門,教牧同工變了「在家工作」,教牧與會友的接觸只在線上,所謂「實體」接觸幾近於零。

  自從今年二月起,網絡空間已成為香港教會聚會的「新常態」,幾乎所有聚會以至會議,均需利用網絡。而經過大半年的實踐,教會同工以至大部分會友,亦已「習慣」了上網溝通,技術也變得純熟。

  惟上述的網絡模式只是將一切既有的模式「上網」而已,就是多了一個攝錄鏡頭,把聚會內容「輸出」到網絡去。較為「進取」的方式,是如何有效及有深度地藉網絡建立教會羣體及牧養信徒。「網路」不只是因時制宜的暫代品,更是教會外展(Outreach)的翼鋒。這方面實有待我們好好思考。

  但教會不容忽略的,是信徒羣體中仍有不少是不懂(或不純熟)上網的,如長者和基層人士。最近本港有一個調查,顯示在過去大半年疫情期間,感到抑鬱或情緒受困擾的人,數字明顯上升,當中估計也包括因疫情無法外出,以至長時間未能出席教會聚會的人。年輕人或受過教育的中產會友,對網上直播崇拜倒屣歡迎,甚至有樂於視為「後疫情」的另項選擇(alternative),但對較基層及年邁的信徒,這肯定非他們所願。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教會代表基督肉身的臨在,用時麾的教會知識界的「論述」,這是「實體」的臨在而非在線「虛擬」的臨在,只是在這個喜歡口水戰和搬弄各種神學的年代,對教會一片丹心但處於弱勢的會友,又有幾多人真正關心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