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退休後生活方式
 活出人生豐盛下半場


2851 期(2019 年 4 月 1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活到老學到老可謂一種十分正面的生活態度,但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下半場仍活得豐盛,更成為別人的祝福可說是一門學問。EveryONE Press出版社已於三月二十五日,假播道會尖福堂主辦「下一站更豐盛」日營培訓,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心理學教授的張黃求邦博士以「我的下半場?」為題,分享退休後的精彩生活,並解釋如何處理退休後可能面對的情緒問題。

  張黃求邦博士笑言,雖然她已年過耄耋,但仍能在台上精神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她分享自己雖然年輕時曾攻讀神學,畢業後成為了傳道及心理輔導學者,但六十七歲才因為丈夫的緣故,接手自己不熟悉的第三世界差傳事工。即使當時她已屆退休年齡,但感受到上帝的帶領,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仍願意接手事工,更不停貢獻及參與。她又分享最近在美國教會佈道,雖然她不擅長佈道,但靠着上帝的力量也能領人歸主。現年八十三歲的張博士到最近才開始交棒,但她滿心歡喜地表示,她仍會擔任不同事工和教會的顧問角色,稱只有上帝才可叫她停下來,鼓勵出席者也可擁有自己豐盛的老年。

  改變舊有思維 積極貢獻社羣

  她從自身的經驗及心理學理論歸納出部分「活得豐盛」的重點,其中最重要是改變舊有的思想模式。她認為達到豐盛生活的不二法門,在於以活化的思維取締舊有的思想模式,敢於挑戰自己,打破傳統的觀念,嘗試改變舊有的生活態度,創造出新的生活模式。此外亦要建立和擴闊友誼網絡,讓外界事物刺激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並透過不同方式參與和貢獻社會,發掘自己的潛質和創作力,活用所學。

  至於退休後或會出現情緒問題,負面或錯誤的思維會影響個人的行為,因為若能理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再透過思考和學習,將有助建立新思維,對行為和情緒上都有正面影響。她建議,退休者可列出要保持的正面思維,訂下更清晰的目標,同時要重燃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做一些退休前未能做到的事情,永遠抱着嘗試的心態,有助建立正面思維。此外,張博士亦強調要維護腦部,如多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老化。她提醒,腦部退化三分之一是緣於基因,三分之二是緣於環境和生活方式,所以訓練腦部可防止記憶流失、失憶及其他認知障礙問題。她又寄語退休者保持心靈快樂和積極態度,珍惜當下,如身體狀況許可更應貢獻社羣,回顧過去時也展望未來。

  退休宣教服侍 分享精彩生活

  除了專題講座外,當日下午亦設有分組討論環節,由多位過來人分享退休後的精彩生活。李榮漢(Uncle Tony)在國際幼稚園任教超過三十年,擅長用布偶講故事、教導兒童品德和疏導情緒問題,更可以此宣教,向世界不同種族的兒童講聖經故事。因此,他每年都獲邀到世界各地講學、授課與佈道,帶着十多個布偶踏遍歐美及東南亞等地,宣講上帝的話語。去年,他在本港北區一間小學進行先導計畫,採用布偶教導十名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增加了同學的學習興趣,成效顯著。他表示,對於正計畫退休或已退休人士,布偶是一個不錯的事奉技巧和工具,故他正訓練有興趣者運用布偶服侍社區,並走到世界各地宣教。

  另一位是從事金融業的潘世昌,他退休後定期到安老院探訪有需要的長者,領人歸主。他指出,許多院友願意真誠認罪,接受耶穌為救主,但亦試過服侍一位頸部以下全癱瘓的姊妹十三年之久,至今仍未見她信主。他稱,服侍過程讓他學習不倚靠自己的聰明和技巧,而是仰望聖靈的帶領和幫助,透過安慰、關懷和代禱,與院友建立關係;同時明確地讓院友知道,只有耶穌能賜給他們平安,度過在世的日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