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老」的想像
 共探教會金齡牧養


2851 期(2019 年 4 月 1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正逐步邁向老齡化社會,教會既要面對青黃不接問題,亦要發展合時代的金齡事工。中國神學研究院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已於四月一日舉行「顛覆『老』的想像」公開講座及研討會,探討教會牧養金齡信徒及長者服侍的路向,約有二百人參加。

  公開講座上,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雷競業牧師指出,一般人談到老年只會想起衰敗,社會文化又塑造「年輕是好」的訊息,甚至教會也較專注青少年事工,較少投放資源在金齡事工上。他認為基督徒不應逃避思考年老問題,相反應以正面角度,視之為上帝賜予的禮物,正如《傳道書》提到萬物皆有定時,每事都在上帝安排之中。「老年同樣是上主創造的一部分,如相信祂的創造是美好,那麼老年經驗中也應有祂的祝福。」

  雷牧師表示,人的本質是「共人性」,因上帝造人時並非獨立個體,人需要互相倚賴,生活在社羣中才能彰顯人性的美麗。不少退休人士因失去工作而感到失落,甚至自尊受到打擊,他強調,工作只是社羣生活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為了幫助別人,因此退休後仍可透過教會事奉、義工服務等祝福社區,本質與工作一樣具有意義。「老人是為我們今天怎樣祝福周遭的人而生活,這就是老年活得豐盛的其中一點。」

  他以神學角度回應,人生是一場靈命之旅,各階段均有不同挑戰,長者必須明白人的價值在於是上帝的兒女,與工作能力和個人成就無關。他建議,長者必須珍惜自己過去所做的事,同時接受許多事情因年紀漸長而無法完成,因此老年是一課感恩的操練,回望上帝在生命中的恩典與帶領;第二是放下「安全的堡壘」,接受自己健康轉差,財產、權力和人際關係改變等;第三是接受今天的自己,或許因身體軟弱而需要被人照顧,惟他重申「共人性」是人的本質,因此被人照顧並不可恥,反而可由此看到人際關係中的美麗。

  「⋯⋯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賽五十三2-3)雷牧師指出,經文是形容耶穌基督,卻又似形容一位百病叢生的老人,或許在年老時才親身體驗基督走十架路的痛苦和寂寞。他表示,年老必然面對病患困苦,但要學習「願你的旨意成就」的心態,深信上帝必定賜力量讓人面對艱難的道路。

  退休重建生活意義 作好走下坡的準備

  「我們人對『老』負面了解,甚至想延後老的來臨。」中國神學研究院實踐科助理教授朱光華牧師認為,人應該要正面擁抱老的來臨,因為不是人人有機會變老。他續言,退休後面對的不單止是糊口問題,更多是生活意義問題,香港一直以經濟價值來定義人生價值,以致人到暮年喪失生產力就感失去價值,他認為退休應該建構自我的土壤,看待成生命轉換季節,仍然可以透過關懷人等行動活出意義。

  隨着退休,社交圈子愈來愈窄,子女成為不少長者的唯一倚靠,卻因而影響到家庭關係。他建議,教會策畫長者事工時可以給予空間傾談,讓他們建立友情、信任、關心,甚至彼此牧養,亦可鼓勵他們多參與關心社區的行動。朱牧師續提及「雙老」問題,指兩夫婦均踏入老齡,或指長者自身需要照顧年紀更老邁的父母,以致照顧時生活瑣事經常帶來尷尬。

  他鼓勵長者多進行跨代溝通,不是抱着指點迷津的心態,而是吸引年輕人埋身進行溝通,除了要表裏一致,在別人問意見前亦不需要給予己見,「活到老學到老,要有勇氣嘗試新事物。當年輕人問你為何不做的時候,坦承自己不懂並請教他,就可以兩代同行事奉。」

  朱牧師認為要認清人必然衰老的事實,為主而活應包括有召命、敬虔、預備死亡的人生。他特別提醒要儆醒老人性犯罪的問題,面對性能力衰退但慾望不減,加上與配偶關係疏離,易轉移他人尋找性滿足,同時因衰退反而更希望以性證明自己仍然能夠,愈是自信愈容易墮入試探。

  「知道如何死,才知道如何活下去。」他提醒要作好臨死前「走下坡」的準備,如要靠別人幫忙才能去洗手間,失去自主性的無助,學習接受別人的幫助和照顧,亦趁着還有氣力的時候好好做事。他認為教會長者居多並不等於無出路,一方面應盡早作青少年工作,另一邊方面建議教會研究遺產奉獻的可行性。

  堂會領袖進退交接 空降難建牧養關係

  同日在「顛覆領袖進退的想像」公開研討會中,宣道會證恩堂主任牧師柯小瑜牧師分享新任堂主任的經歷,她神學畢業後在堂會服侍近十八年,數年前開始教會積極物色堂主任接班人,考慮過空降人選,亦試過在堂會中挑選,惟未見成功,直至年前才任命柯牧師,「不是教會首選接班人,我並不介意,因為從來沒有想過做。」她坦言,過程中要衝破障礙,學習先順服接受上帝主權,再裝備自己配合。

  前堂主任認受性甚高為她帶來壓力,退與未退之間甚至有會友「趕尾班車」進行洗禮或轉會,上任後她亦曾在探病和安息禮拜時,被會友家屬質疑:「原來牧師是女的?這麼年輕?」因此,柯牧師認為作為接棒者,自我安全感非常重要,要對自己有接納、認識和肯定,知道自己的限制才能夠站得穩。

  基督教豐盛生命堂顧問牧師陳恩明牧師在退休後曾再任堂主任,後又擔任顧問牧師。他笑言自己只是「精神領袖」,不擅於行政,但希望能像斯托得牧師(John Stott)放下牧職後,仍繼續保持與羣體的關係。他表示喜歡用「換班」多於「接棒」作形容,因為接棒太注重前人,結果希望尋找一位相當江湖地位的人,新的領袖亦難以新的方式承接;在物色時更會認為教會無法找到合適人選,在外空降又抱着「好人好者怎會來」的想法,難覓人選。

  柯牧師亦認為,空降未必是好的選擇,對比江湖地位,牧養關係和信任更為重要。至於換班時,前堂主任是否應該留守協助,她認為視乎個別教會處境影響,其堂主任則留了一年作顧問,令她有更好交接,「視乎留與走哪一樣可以為教會帶來祝福。」陳牧師則認為退或留不是關乎年紀,而是不適合時要盡早行開。他認為在社會潮流和人的生命變化下,教會應及早檢討退休年齡,加上近年青黃不接的問題,教會可以有更顛覆的想像,例如有些新型教會不設牧師,領袖各自有正職,回教會才兼顧牧養工作。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