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2798 期(2018 年 4 月 8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不久前到新加坡旅遊,在唐人街(牛車水)附近有一個小區叫「直落亞逸」,維持着近百年的古老風貌,但又搬進了好些新潮的咖啡店和小食肆,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同時又耳目一新。這令我想起香港中半山的「蘇豪區」,也有新近似的混合風味。

  近年流行談「本土」,其實撇開政治爭拗不談,「本土」是一回很自然,很人性的精神面貌。就以我們中國為例,地大物博,人口繁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籍貫或出生地;在上海出生的叫「上海人」,在山東出生的叫「山東人」,在潮州出生的叫「潮州人」,如此在香港出生的自稱「香港人」也是挺自然的事;而各人情有獨鍾愛護自己的故鄉、說自己的家鄉方言、吃自己的家鄉菜,也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上世紀七十年代起,「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漸次建立,所謂「獅子山下精神」是催化劑,更加重要的是人們在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城市,有愈來愈強的歸屬感。事實上這份感情原本就很自然很拙樸,就如舊約詩篇一百三十七篇第一節:「他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昔日以色列人對家鄉錫安也有一份濃烈的「本土情」,這也是一份承擔感和歸屬感。

  因此,「本土」的真正內涵是帶着關愛和責任感的「本土情懷」。昔日香港未如今日般繁榮富庶,但人情味濃厚,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互相扶持。那時住在木屋區或徙置區的人,絕少各家自掃門前雪,反為積極的互助互愛,這是香港往後得以飛躍進步的原因。

  真正的「本土情懷」除了一份對城市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包括了充滿人情味的回憶。近年香港取消了歷史必修科,這淘空了年輕一代的歷史意識,令他們「飲水」而沒有「思源」,變成失憶斷層的一代。今日香港置身微妙的歷史夾縫,前路茫茫,但回顧過去又一片空白,悵然若失,這「兩頭唔到岸」的孤懸感,大概是這一代土生土長年輕人的寫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