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95 期(2018 年 3 月 18 日) ◎ 誰明宣子心 ◎ 文惠偵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也許有人說:「孩子的適應力,遠比成年人為佳。」真的,就我們的孩子來說,這句話也是相當真實。大女兒在溝通上是最快適應的,差不多一個多月,她就能以簡單德文與同學、老師溝通;而小女兒,她雖然說話較少,但也能結識到自己的朋友,聽得明白老師的指示。
表面來看,孩子並沒有帶給父母太大的壓力。因此,也可能叫父母忽略了她們內裏的情況。
人在外,家人的關係理應更為緊密。初到德國,處理生活上的瑣碎事已花了我們不少心力。孩子們懂事,不為父母添加煩惱,她們彼此作伴,經歷何謂真正的「同哭同笑」。她們刻意不打擾父母,叫我們心安,但同時亦叫我們有點點的心酸。如此懂事的孩子,她們內心有否甚麼抑壓了的情緒?她們有否難過的地方?她們在校有否被人欺負?種種的擔心,種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她們沒有表達,就是否真的未曾發生?
還好,她們自小與父母已有相當好的關係,家人之間的親密,叫我們溝通無間,不需要在彼此面前掩飾。
人在外,不帶假設或猜測的溝通是最為重要。問問孩子的情況,讓他們自由地表達,暢所欲言,不帶批評,亦不雖太快的作出建議,也許,就是孩子們最需要的家庭氣氛。
擴展天國,傳揚愛的訊息,首先,就必須在家庭中體現到「愛」。
人在外,家人的關愛、孩子的笑臉,是事奉者最大的動力。
(筆者一家四口,當時女兒分別為十二及九歲,曾於德國體驗宣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