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95 期(2018 年 3 月 18 日) ◎ 牧心世情 ◎ 羅杰才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教育和醫療,似乎是兩個相距甚遠的範疇。但這次撥款卻勾起一次對談的回憶,令我思想到兩者其實是息息相關的。十年多前,當時我在院牧事工聯會工作,因為《慈聲》的寫作而訪問仁濟醫院行政總監鄭柏榮醫生,那一席話至今仍是印象深刻。
沙士後醫管局從澳洲請來蘇利民先生出任行政總裁,蘇利民不是醫生,而是公共醫療管理的專家,他的任務是改革醫管局的管理和服務。蘇利民提出「醫院的未來,在醫院以外。」當時是一個相當前衞,甚至有點顛覆性的策略。所謂「醫院的未來,在醫院以外。」要點減少病人入醫院,換言之是將病人留在社區或家中照顧,也就是發展社區基層醫療和家居復康護理。
對話中,鄭醫生表達了他的見解。他指出,要解決醫療問題,更重要和更根本的策略,並不是把病人留在社區,減少入醫院,而是要減少病人。然後語鋒一轉,指出中小學教育當中不少科目是學而無用,實在應該改革課程。他認為如果中小學教育中有一套系統而實用,關於健康、衞生和醫療的課程。例如,了解身體的功能、營養的價值和在食物中的分佈、生活習慣對健康的影響、常見疾病的預防和處理等等。分階段和有系統的教導,並且要計算成績,必定能深化每一個學生對健康的掌握,甚至對自己和別人的疾病,也能加強對應能力。從而就可以減少醫療的需要。因為學校教育不但影響學生,就連家長也能影響。
十年過去了,我仍然覺得鄭醫生的洞見是「治病良方」。未知何年何日,政府才意識到,增加醫療資源,不如增加健康教育的資源。如果教育最有效的地方是學校,是佳的時機是中小學。這的確是值得投放資源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