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士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談及自己的生命轉化:
我以前是一個很緊張的人,容易焦慮、抑鬱又自我中心。每人都叫我改變,每個人都告訴我:你是多麼緊張的一個人。我痛恨這些人,但我又同意他們對我的看法;我很想改變,但無論我怎樣努力,我總是沒能改變自己。
最令我傷心的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都不住告訴我:你是多麼緊張的一個人。他一樣堅持我要改變。雖然我沒有辦法恨他,但是我同意他。我感到很無助和困擾。
直到有一天,我的好朋友來告訴我:「你不要改了!你這樣子就好了!你改不改都沒有關係了。你變不變也好,反正我就接受你這個人是這樣子。我沒有辦法不喜歡你。」這句話像美妙的音樂進入我耳中:「不要改變!不要改變!不要改變!我愛你!」我放鬆下來,我變得有活力,噢!多麼奇妙!我終於可以改變了。
(來自: The Song of the Bird,中譯:弦外之音,光啟出版 )
這些年間,坊間流傳一種釋放祈禱方式,是針對個人的惡習(如:說謊的靈、懶惰的靈或淫亂的靈等),奉主耶穌的名,宣告和它切斷任何關係。是否真的切斷了呢?在本人遇到的個案中,並沒有;這些惡習被壓抑了,轉移用其他方式再折磨當事人。
人能愛,也敢恨。當男子愛慕女子時,熱切追求;但當她斷然拒絕,他可以用鏹水潑她。愛和恨,都是同一的能量(libido)來源,可見人的心靈既可行善,亦可行惡;不必也不應把責任推給魔鬼。
上文的釋放祈禱,混淆了邪靈(Devil)和邪惡(evil),妖魔化(devilize)了人的「惡行」(evil act),無形中定性某人心靈的某範圍屬於邪惡勢力,用驅魔式的方法投擲到外間(cast out)。筆者認為,此種做法只會增加當事人的自我憎惡、自我分裂和自欺欺人,推卸責任(給魔鬼),亦誇大了魔鬼的勢力。
榮格心理學(Jungian Psychology)的取向和釋放祈禱大大不同,不是對立,而是接納,把那些表面看來不好的「惡習」接到意識界來認識,最後整合到全個人格裏去,這稱作個體化歷程(Individuation)。榮格分析師湯瑪斯.摩爾(Thomas Moore)談過,一位太太被鄰居的男士吸引,有婚外情的衝動;她深愛這個家,為此非常困擾。在與分析師細談之下,發現她要的其實並不是性關係,而是人生新的一頁、新的嘗試、新的工作,更寬廣的生活經驗;當她向着這方向探索時,那種性的吸引力就消失了。我想,如果在她未了解清楚前,就用釋放祈禱,把她的衝動「切斷」開去,後果會是怎樣?
我同意鉅章兄的意見,他認為有些人不遵行聖經教訓是出自驕傲和怠惰,不過有些人可能從心底裏就不同意教會對某些罪的論述,所以他乾脆就不理。從「悔」到「改」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然而,我亦認同文亮兄說我們要進深;愈進深,就愈發現不同的風景。
走筆至此,想起約談室裏多少的靈魂,被人「以愛之名」關心,卻備受傷害,有點心痛。上主,求祢垂憐!
許德謙(Soul Weaver 靈修導師及註冊精神分析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婚姻這回事】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誰明宣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