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攻略


2751 期(2017 年 5 月 14 日)
◎ 教會觸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編者語:

  吳思源

 

  每年七月的香港書展彷彿已成城中盛事,因着近年入場人次動輒過百萬,許多人扶老攜幼「拖篋」進場「掃貨」,令香港各大小出版商視之為不可輕忽的「商機」,漸次將不少新書的出版期調節到七月,亦令香港的印刷廠把每年的五至七月視為接訂單的高峯期。

  究竟這現象對香港整體出版事業是有益抑或有損呢?香港不少有規模的基督教出版社也多參加香港書展,而香港基督教出版業亦有每年一度的基督教書展,已辦有三十屆,多數安排在十月舉行,當然規模比不上香港書展。

  本報「教會觸覺」小組召開今次座談會,邀請多位教內出版界的代表,就書展這獨特的文化現象,各持己見,並嘗試探討一個健康的出路。

  

  Q:有言香港書展已淪為促銷散貨場,大家有何看法?

  

  梁:

  我認為香港書展固然有促銷成份,但不至淪為散貨場。基督教坊情況相對好一些,因為我們知道書展賺的機會不多,所以主力在於發布新書,以及與讀者拉近關係,也會舉辦講座等活動增加交流。香港基督教出版聯會曾經想過很多次會否不再參展,但我們想到如果沒有了基督教坊,宗教館就只剩下其他宗教和異端,因此我們不斷思考應該以甚麼形式繼續參展,留下只因帶着使命,相信文字可以改變生命。

 

  慕容:

  對我而言,促銷散貨代表產品有購買市場,並且比一般情況下銷售得快,所以「促銷散貨」一詞是中性的。書展扮演着書業中特別的通路與機會,讓市民能在這舞台與一本可能從不受注意的書籍相遇和溝通,所以書展與坊間書店的角色截然不同。另外,書展背後有許多人默默耕耘,我是出版界的一分子,沒有理由拒絕參與;縱然籌備書展多數虧本,但正如任職基督教出版社,每天都實踐使命和接受現實,為何偏偏看到書展虧本一刻便選擇放棄?

 

  

  Q:大家認為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主導下的書展,現況如何?

  

  任:

  貿發局把香港書展以Trade Show(貿易展覽)的心態和模式舉辦,令一切推銷書籍行動過分聚焦在七月的書展中。加上香港閱讀市場貧乏,市民平日不買書,書店門堪羅雀,卻反而在書展短短一星期中有過百萬人流,結果香港書業,甚至整個文化生態被造就到十分畸型。

 

  

  陳:

  香港書展與台灣書展最大分別是由貿發局全權主導,該局將書展定位為全年最多人流的展覽,於是每年都吹噓人數有多達約一百萬,加上背後有龐大的發展商監控帳目,政府亦不作補貼,最終只變成一場人流不錯的文化活動。而台灣書展政府和文化局有很重要的角色,不時會提供優惠和減價予參展單位,令他們感到被重視。

 

  

  梁:

  其實每次書展前後都有機會與貿發局交流,但所有參展商都知道講完也不會得到改善,甚至已經有被加價的心理準備,見面只是游說爭取加幅少一點、折扣多一點。

  

  柏:

  場地方面,因貿發局會讓租用大攤位者優先選位,結果租用細攤位會被安排至邊緣位置,我們有一次試過租用人流較少的三館(Hall 3)細攤位,結果被安排到後巷角落、沒有燈光照射到的地方,這正是突破機構其中一個慣常租用人流較多的一館(Hall 1)攤位的原因。

 

  

  Q:出版社在諸多限制下,可怎嘗試增加銷售空間?有何建議?

  

  陳:

  從前基督教坊座落一館,因為未能吸引人流,最終被調往三館。我認為需要慢慢蘊釀與當局對話的機會,貿發局從未邀請展商出席任何茶會或酒會,完全沒有交流的機會,例如可以建議首日書展不對外銷售,改為讓參展商與同業簽訂版權合約的機會,這都是世界各地書展常有的安排。我認為出版聯會應該嘗試與貿發局談判,重新爭取在一館落腳,至少也擺設基督教坊的「中央書店」,集合各出版商的精選推介在同一攤位。

  

  慕容:

  我們在二零一四年,嘗試租用一館攤位擺放不同基督教出版社的書籍,雖然攤位有燈光照射,但卻被安排到「尋人區」附近,所以籌備書展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技術。

  Q:相比香港書展,每年十月舉辦的基督教聯合書展情況如何?

  有何異同?

  

  梁:

  基督教聯合書展為業界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出版社同業增進交流,感覺好像是有一羣帶着相同使命的戰友。然而,場地的租金亦開始面對不斷加價,因此出版聯會正考慮會否將書展朝向區域發展。

  

  陳:

  基督教聯合書展我們自己「有Say」,所以不時有中午餐聚、崇拜等交流,展商亦可優先參觀。加上定位有清晰對象,所以每年的收益也很好,相比起香港書展,展商的興奮程度往往高很多,近年大會更增加不少吸引力,帶動更多人流和銷售。比起台灣,基督教聯合書展其實做得更好,對信徒和教會的影響力亦很深。

  

  Q:對於書展現況,大家有何建議?有否其他出路?

  

  陳:

  基督教出版聯會及香港基督教零售業協會可以考慮舉辦更多有特色主題的書展,例如可參考每年在兆基創意書院舉辦的九龍城書節,場地費用不高,但有心人習慣自行前往。同時應該更多推動在教會裏賣書,有些教牧至今仍然會說這是商業行為而拒絕,這完全是屬靈觀出現問題,基督教書籍可是屬靈糧食啊。

  

  任:

  我覺得可將書展分散於不同地區和時間舉行,如發展成每季都有一次基督教書展,並要分散於全港各區,尤其新界西北區等,因居住地方偏遠及交通費昂貴,當地居民不會經常走出市區參加展覽。至於場地方面,應盡量借用地區具地標性的禮拜堂,我覺得在教堂內做書展「味道」很好,由看書、選書至買書都在教堂內進行,對我來說十分震撼。不過這需要教會持開放態度,願接受非教友在書展期間自由進出教堂,但我覺得出版業界有能力游說本港幾間大型禮拜堂,雙方協調時間舉辦書展。

  

  梁:

  其實出版聯會已在嘗試籌備區域書展,現已與元屯區聯絡中,而且有較大規模的出版社願意牽頭,鼓勵其他出版社再加入。

  

  陳:

  有關在教會銷售,曾經有人提及使用「書車」,例如利用小型貨櫃,載着不同書籍隨處去,停泊在學校或是有空地的教會,一年做一次總結,減少書商不斷搬運的成本。此外,我建議突破的地庫長遠可能考慮二手書買賣,在日本非常流行,更發展得成行成市,只要有人懂得篩選書籍,我相信是有可為的。

  

  柏:

  各單位可與突破機構討論場地使用問題,如我們正思考在突破青年村及佐敦突破中心地庫舉辦市集和展覽的可行性。但我認為最重要是培養閱讀羣體,例如經常舉辦活動,將特定訊息傳遞給讀者羣,這訊息比舉辦一場書展更重要,所以如書展有一個聚焦點,兩者可融合在一起。至於佐敦突破中心方面,我們想集中帶出人與社區關係的訊息,有時會邀請教會參與社區工作,希望年輕人從閱讀中經驗社區關係和鄰舍協作,如果能夠配合這主題,我相信在空間使用方面可以商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