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沈默」看信仰的危機和契機


2751 期(2017 年 5 月 14 日)
◎ 信.道.靈.心 ◎ 許德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馬田史高西斯的電影「沈默」,講述當年日本政府逼迫天主教會,誰崇拜基督,都是死罪,許多神父和信徒,被迫踐踏十字架,背棄信仰,也有人成為殉道者。當時的天主教會在逼迫底下,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殉道。不過,導演的鏡頭卻不斷催迫我們思考:上帝是不是可以容許我們在逼迫前投降?我們可以藉着這電影,按馮勒(James Fowler)的理論,思考信仰的危機和契機。

   一、上帝的形象

  我們對上帝形象的想像,決定我們對上帝作為的認知,從而影響我們行事為人。設若你想像上帝是容易震怒,輕慢不得,你可能因此嚴守戒律;迫害臨到,亦不會有多少妥協的空間。不過,很少人自覺地反省自己如何想像上帝的形象,這形象是不是合乎聖經,是不是可以幫助我成長。

  馮勒看信仰是一個「想像的歷程」(Faith as an imaginative process),信仰的認知都存放在腦海的宗教影像(image)裏,影像可以隨住人的際遇而更新(當然也有些信徒不願改變!);換言之,信仰的更新反映在宗教影像的汰舊換新。故事裏一位男配角吉次郎屢次在逼迫前跌倒,踐踏十字架,背信逃跑,可是他又多次冒死找神父告解求赦,體現另一種鍥而不捨的「忠貞」,令人想起三次不認主的彼得。吉次郎代表一種信仰想像:公義的上帝對人有律法的要求,但試探激烈,人又軟弱,人屢次跌倒又爬起,走向這位仁慈又公義的上帝;殉道不是一種功德,不是上天堂的條件,人得救是在乎相信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我們遇到患難時,敢不敢執着聖經,重新想像上帝怎樣與我們同在?

  二、沈默的上帝?

  整部片都像在問我們: 上帝在忠心信徒經遇苦難時,為何一直沈默不語,不作拯救呢?不過,導演眼中的上帝並不沈默,主角洛特里哥神父被威迫踐踏十字架時,見到地上的十字架有基督聖容,向他講話,鼓勵他暫且踐踏十字架,讓飽受折磨的信徒免卻一死。但那聲音和影像究竟是不是真的來自上帝呢?還是主角自己一廂情願的幻覺投射(Projection)呢?導演說,這只能交由當事人自己和上帝交代了。洛特里哥神父在威權之下,表面上背棄了信仰,也娶了太太,學習日語,溶入佛教文化,苟且偷生。不過,到死時,他手心偷偷地緊握着小小十字架。

  飽受自己修會弟兄逼迫和監禁的西班牙靈修大師聖十架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受過經院哲學薰陶,明白用「感覺」來判別上帝同在,並不可靠,因為「感覺」上帝不臨在,並不表示上帝真的不在。當感官上沒有任何證據或慰藉令你相信神和你同在時,那麼人當用甚麼方式尋找神?十架約翰的回答是:「在信和愛中尋找祂。」這是一個超越感官的信仰。

  聖十架約翰和電影「沈默」都在挑戰我們思想:說到最後,你信的上帝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上帝?在危難中,信仰可以帶來更新轉化嗎?還是故步自封?

  許德謙(道風山基督教叢林靈修導師及精神分析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