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可說是令人又愛又怕,又喜又憂。對科技產品的憂慮,是它的功能似乎超越了人所能駕御的地步,甚至能夠支配人。例如透過上網記錄,推銷迎合喜愛的商品。甚至能閱讀上網者的表情,知道對產品或訊息的喜惡。
未來學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新著《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中指出,科技發展已經超越了人的適應力,因此令人出現擔憂,甚至不適應。但他認為這並不是悲觀的理由。因為隨着科技發展,將會減少資源消耗,開發更多資源。以電子記錄代替紙張,LED燈更節能,都是顯例。如能以智能機械代替人到非洲或南北極開礦、種植、建築⋯⋯,不但有效,也更合乎人的利益。因為在酷熱、苦寒、荒涼的地方工作,實在不太合乎人道。
學者大衞・奧圖(David Autor)在TED(全球性專家講壇)中指出,智能機械不會使人失去工作。因為自工業化以來,無數的機械發明,即使減少了務農人數、工業人數。但是人並沒有因此而失業,而是轉移到新的工作。他認為不必擔心機械使人失去工作。如果人失去工作,也是人自己的問題,並不是機械的問題。
值得擔心的反而是以智能機械取代人作道德決定。電腦專家日娜・土費琪(Zeynep Tufekci)在TED中指出,當智能機械更多介入人的生活和工作,我們的責任感和道德感就更重要。她指出,智能機械可以「偵測」某人將會有情緒問題、將會生病、甚至將會懷孕。因此,僱主可以提早解僱可能有問題的員工,或是以它作為聘用或評核員工的工具。她指出,智能機械其實會有偏見,也會犯錯,但它不會有道德責任。因此,任何的責任和道德判斷,只應該由人作出,而非推給智能機械。
看來,在智能機械時代,我們未必需要擔心失去工作,卻必需有更多努力、智慧和道德感。上帝把管理世界的責任交託給人(創一28),人不應把責任交給智能機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