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家園


2727 期(2016 年 11 月 27 日)
◎ 文林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夏日炎炎,我把年假半日半日的放。偷來的半日閒,其中一天我就蕩到一間簇新的冰室。多虧公共圖書館一份《古物展新機》小冊子,我才得以認識活化古蹟「石屋家園」,亦即冰室的進駐地。

  石屋建於日佔時期,據說當時日軍擴展啟德機場,一下子就把幾條村夷為平地,再安排村民入住一座座由花崗岩搭成的徙置屋。時光荏苒,石屋家園乃是碩果僅存的一座平房,由五戶石牆瓦頂的雙層屋組成。其中一戶舊時當過山寨廠,廠的木製招牌迄今仍然高掛其上,除了廠名「藍恩記」大大隻幾個字,牌匾還寫「承造山墳墓碑石科各項工程」。大概復修工程幾可亂真,招牌曾經「哄騙」途人入內查詢(別忘樂富華人基督教墳場就在附近),鬧出一次又一次美麗的誤會。

  說回冰室,抵埗後我才曉得以社企模式經營,專門推動青年就業。冰室大打懷舊主題,嘗試重構五十年代老香江的氛圍。Café內擺設了一個個搪瓷碟,悉數均由昔日居民遷出前捐贈,所以有的遺下了俗稱「甩青」(即掉了瓷)的歲月痕跡。假如你東張西望,還會發現不少舊時器物,包括一架銹跡斑斑的孩童三輪車,還有暗角位一個那些年的夜香木桶。咖啡不是我杯茶,但我仍然試了一杯Mocha(咖啡+朱古力)。我不擅長撰寫OpenRice食評,容我僅用兩字道出評語—好飲!

  以上資訊,其實不少都由石屋家園導賞服務提供。主辦單位有心,導賞服務一日兩次,兼且週二做到週六。更要緊的,就算一團只有我與友人「小貓兩隻」,導賞員也絕不欺場。一團原本二十分鐘,我倆「問長問短」,那位該是八九十後的女導賞員不厭其煩,旅程時間旋即翻了一倍。她的講解包含兩個層次,既有眼前摸得到的「物質空間」(physical space),也有摸不到的「生活空間」(lived space)。譬如,舊時一張碌架床,小得一個人睡也嫌狹窄,女導賞就順勢拉闊我們的想像,指出舊時同一張床起碼兩個人瞓,並說:「跟現在不同,你不喜歡便可關上自己的房門,昔日人們逼着學習怎樣共存。」又例如,我們今天只會用幾多百呎來描述一間屋的大小,舊時的人卻以屋頂上幾多行瓦來形容(石屋家園一戶大約十六瓦坑)。 

  真的不要小看人家年輕,這位女導賞員除了帶團,還一手包辦打造一個專題展覽,今期的便圍繞九龍城的式微造鞋業。一問之下,原來她花了整整一季時間預備,隻身走入社區採訪老鞋匠。這位同工電影學系畢業,亦曾修讀新聞系,所以展區的影像與文字都相當不俗。她有一句話教我印象猶深—「愈認識這個社區,愈喜愛這個區。」

  「她認識石屋裏的一磚一瓦」友人事後跟我說,並且補充,「我由頭一句話交談便覺得她是一位基督徒。」

  又在一問之下,知悉女導賞員乃是鄰近永光堂的會友,而石屋家園亦由該堂會的鄰舍關懷服務隊營運。難怪,石屋花園繪了一個蜿蜓的明陣,供人踱步默想。服務隊還在這裏開辦不少活動,包括文化遊啊、生態團啊,同時也有一些照料親子卻又不忘區內老友記的。但叫我驚訝萬分的是它的桌上遊戲服務,逢週五、六夜晚六至十,任玩場內逾百款遊戲,兼有導師在旁明燈指引,每位只收二十元!「在這裏玩不會學壞。」女導賞說。

  容我申報一下,我並非永光人,也不太想石屋家園太過擠擁。這趟午後遊走,讓我目睹信仰在社區踐行的良好示範。石屋家園,絕對值得一個Like!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