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27 期(2016 年 11 月 27 日) ◎ 牧心世情 ◎ 區伯平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那是一間私立中學;在那中學學位不足的年代,香港仍有頗多私校。在我入職的那一年,學校總共開辦了十班中一,每班都收納了接近五十名學生。這又是私校的常態情況。漸漸發現,原來很多學生都是住在學校附近的街坊;他們都是隨着鄰里的口碑而入讀這間私校的。後來又驚愕地發現,不少學生是由小學部升讀上來的,更有由幼稚園一直升讀來的。當年的私校,不少都有這種「一條龍服務」。
雖然是私校,這裏卻得到街坊家長的信任,他們都樂於送子女來就讀。而私校可以自主收生,學校也樂於學生的全家兄弟姊妹入學。於是很多街坊鄰舍的全家兄弟姊妹都成為學生,上學仿似居民子女集會。正因如此,不久之後就有驚喜的發現,原來在不同的級別正在教着幾兄弟姊妹;而且還不是偶然的一個家庭。喔,全家學生,比比皆是。
不久之前我獲邀前往悉尼主理聚會。一個舊生家族神通廣大地知道了,相約餐聚。她們五兄弟姊妹都在這間學校畢業,現時都在悉尼生活。我入職的那學期大哥才剛畢業,我卻先後當上四個妹的班主任。即使如此,其實這回餐聚卻是我首次與她們全體同場,還有她們的母親。啊,竟然見學生家長!在離職接近三十年之後與舊生家族在異地相聚,是一場仿如隔世的恩典。
私校的薪酬相對較低,只有津貼學校的大約三分二。在那些年,不少親友都質疑我選教私校;白吃虧。可是私校的性質卻帶來無價的人生花紅;價值得失不在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