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會與基督教在華工作


2601 期(2014 年 6 月 29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 中華基督教會與基督教幹事部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中華基督教會的創立,可說是由長老會、公理會及倫敦傳道會為主力骨幹催生而成,它們各自在中國各地建立堂會、學校及服務單位,一起創立一個聯合教會,推動教會合一運動。時至今日,香港區會不少堂會及學校,均源自這三個教會,但由於殖民地歷史因素,比較多由倫敦傳道會所建,或一脈承傳自該會。

  福音東來

  倫敦傳道會(倫敦會)由英國幾個宗派教會,包括長老會、循道會、聖公會及公理會的教牧與信徒,於一七九五年成立,是個跨宗派的差會。倫敦會在中國基督教及香港華人教會史上,均佔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但差遣馬禮遜牧師作先鋒,成為第一位到中國傳道的基督教傳教士,揭開了基督教來華的首頁;也是最早期在香港建立福音基地的差會,與香港第一所華人自理教會——道濟會堂(即今合一堂)有關。在教育以及醫療方面,倫敦會所辦的英華書院、英華女學校、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和香港大學前身的香港西醫書院等,實在為香港開埠早年作出過不少貢獻。

  一八零七年,倫敦會差遣馬禮遜到中國傳道,但當時滿清政府採閉關政策,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居留與活動均被嚴格限制,傳道工作舉步維艱。但馬禮遜沒有放棄,來華初期積極學習中國文化,後受聘於東印度公司,一邊擔任翻譯員,另一邊埋首翻譯聖經,又出版華英字典和中文傳福音小冊子,並編寫協助傳教士認識中國文化及中國語文的著作。他努力工作七年後,終收到第一個初熟果子:在澳門為第一位中國信徒蔡高施洗(一九零六年在澳門開基的本會志道堂,正是紀念首位信徒蔡高)。一八一八年,他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目的是培訓華人宣教師,以利福音傳播。

  馬禮遜從事翻譯聖經、開辦學校、領人歸主,為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奠下了重要的基礎。他在中國傳道時十分刻苦和面對孤單,他的首任妻子和長子,以及同工米憐牧師夫婦因敵不過疾病勞苦,相繼病歿,獨留他一人孤身奮鬥。一八三四年,馬禮遜病逝於廣州,與他的家人葬於澳門,死後也留在中國。因此,本會的總辦事處以馬禮遜紀念會所命名,在澳門也設有馬禮遜紀念中心。

  香港開埠至今的傳道服務工作

  教育與傳道

  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開放和割讓香港,倫敦會決定將整個傳道基地移至香港。翌年,由理雅各牧師帶領,將英華書院由馬六甲遷至香港,在上環建傳道會大樓兼校舍和學生宿舍。遷港初期英華書院仍以培訓華人神學生為主,畢業生有晉身商界及專業階層,也有不少參與教會,成為香港華人教會的主要骨幹。英華書院後來轉變為一所中學,並配合香港教育的需要,發展成為一所出色的學府。

  理雅各牧師是倫敦會的傳教士,來港之初致力教育和傳道,為信主的華人施洗,在一八四三年建立了愉寧堂(今日的香港佑寧堂)及推動華人教會「英華書院公會」的成立。他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和漢學家,曾協助香港政府進行教育規畫,晚年回到英國後在牛津大學擔任中文教授。「英華書院公會」不斷發展,信徒漸增,一八六二年成立華人自理會,至一八八六年組道濟會堂,一九二一年加入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五年後在般含道現址建成新堂,正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是香港歷史中最早的華人教會。

  新界傳道

  十九世紀末,道濟會堂與倫敦會及愉寧堂共創新界傳道會,差遣傳教士威禮士牧師及華人宣教師黃述芳等,到當時仍是偏遠荒蕪的新界及離島各區傳福音。今天本會在新界及離島的堂會,如元朗堂、全完堂、屯門堂、大埔堂、上水堂、長洲堂、雅各堂等,就是當時所建立的。

  醫療事工

  至於醫療事工,倫敦會曾先後於一八四三年及一八八七年,開設香港醫務傳教會醫院,及雅麗氏利濟醫院兼創辦香港西醫書院,把西方醫學及醫療技術引進香港。國父孫中山就是在香港西醫書院受造就,並且受洗於本會公理堂,成為基督徒。香港醫務傳教會醫院於一八五三年因無人接任而關閉,至於雅麗氏利濟醫院,就是今天位於大埔的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而香港西醫書院則隨香港大學之成立,合併入大學之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聯會內望】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