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矛盾始於制度
 實踐徹底接待精神


2601 期(2014 年 6 月 2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由突破機構及Lumina College(註冊中)合辦,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協辦之「非常香港.非常想像」講座系列,第三講「非常人情—社會矛盾:社會矛盾與服侍精神」已於六月十九日舉行。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訪問教授及多倫多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方偉晶指出,香港今日的社會矛盾並非獨特,很多國家也出現,說:「每一個社會,無論有多發達都仍有其社會問題。」他指,矛盾衝突是由控制社會制度的領導者產生,而羣體和制度會直接影響資源分配,產生不公義,耶穌傳道時亦曾對付過許多不義的制度。

  他續引述社會學家Robert E. Park提出的種族關係循環周期(Stage of race relation cycle),移民與本地人融入過程必須經過接觸、競爭、共存、同化,才能成為一體融洽相處。方教授續言,社會成為一體時可以是一致性、混居或是多元文化,「當我們面對很多移民時,我們要問自己想要怎樣的社會?」香港現時處於競爭過程,因資源被大量爭奪而發生衝突,於是更擁護自己的羣體身分。方教授指出,外國不少地方發生此類問題時,會採取措施阻止非本地人爭奪資源,例如製造只供本地人的職位等。

  「Cohort(世代)指的是一羣人同時經驗了一些事情,他們會產生一些共同特點。」方教授說,例如在大衰退中出生的人,長大後會不相信銀行,只會自己存現金。在香港主要分為三個世代,二十至三十年代是第一代移民,他們普遍較易適應環境,少提歷史,主張專心工作不要生事;四十至六十年代是嬰兒潮,他們習慣競爭;七十至八十年代是年輕一代,自小接觸電腦習慣同時做多項事情,特別關心整個地球的問題,認同感與參與感特別強。他說不同世代的人對事情的看法和處理方式都不一樣,鼓勵互相了解、欣賞和共存,又以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鼓勵基督徒在紛爭下要自省。

  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專任講師趙崇明說:「香港自九七年後,出現連場的城市空間爭奪戰,地產業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指出空間與時間不同,空間會獨佔、排他,不能共享,又以門徒爭奪將來天國的位置作例指空間是人類對權勢和物慾的表徵。他續指出,香港的城市經濟爭奪戰主要來自地產商佔領地土地造成霸權,令港人仇富心態日增,商場商店同質化影響日常生活,造成社會矛盾,繼而出現保衞皇后碼頭、菜園村、光復上水等反佔領行動。而在政治空間中,後殖民香港人出現本土化與國族化的張力,本土意識漸抬頭。內外矛盾令社會分化、撕裂、矛盾、敵對,最後造成一連串暴力的社會運動。

  他引述解構主義思想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的「接待倫理」,基督信仰的接待是一種徹底、絕對的接待,倡議「不可能的可能」之公義實踐,就如羅得無條件接待兩位天使,甚至以自己女兒的貞操交換天使的安全,是脫離現實、實踐公義倫理的踐行,趙博士說:「在高舉利己的香港社會中,我們需要思考對主流社會是否需要作出抗衡或顛覆。」他提醒信徒世上的土地空間不屬於我們,乃是屬神,信徒只是寄居者,所以在社會中要學習貫徹愛人如己的包容精神。

  「香港社會矛盾的背後其實是嚴重缺乏信任。」趙博士認為信徒可以留意聖經中的飲食神學,耶穌與稅吏、娼妓、罪人等社會邊緣人士吃飯共享空間,顛覆常態,衝破藩籬,信徒可以仿效。但他提醒接待弱者時,要小心屬靈上的自義,應如保羅對肢體的理解,是弱者幫助我們,讓我們在資本主義社會尋回失落的信任關係。他最後又提醒,接待倫理只是向信徒所言,不應要求非信徒踐行,在談接待倫理之前也應正視不公義的政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聯會內望】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