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內鴻標兄:
許久不見,近況安好?
在香港這個世界級都市生活,節奏快速容易叫人按習慣按照以前及旁人的方式前進,明顯缺乏反思的空間與勇氣。上週是小學自行選校申請期的開始,收到數位邀請為孩子提供推薦信,足以看見及明白現代家長的壓力與關注。我絕對認同選到理想起跑綫道是較好的,但孩子讀書成績名列前茅,真的比一切都重要嗎?
上月在互聯網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上海市小學生優秀作文的優勝者,作者是小學生,題目是「我的家」,我留意作者對運用四字詞語有突出的表現,全文如下:
「我的家有爸爸、媽媽和我,每天早上我們三人分道揚鑣,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歸。
爸爸是建築師,每天在工地指手劃腳,
媽媽是售貨員,每天在商店來者不拒,
我是學生,每天在教室呆若木雞。
我的家三個成員臭味相投,家中一團和氣。但我成績不好的時候,爸爸與我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叫我五體投地,媽媽在袖手旁觀,從來不曾見義勇為。
我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八十分以下是女子單打,七十分以下是男子單打,六十分以下是男女混合雙打。
這是我的家–一個充滿活力的家。」
上列情況原則上不會在香港發生,體罰是違法的行為,然而我認為值得關注的,是小學生的心境與個人的成長。如果保證進入大學是生活的保障及個人的自尊與理想的實現,飯票真的如此重要?在未能達到建立自尊與理想所受到的傷害與折磨,這種自尊感真的值得追尋及擁有嗎?為此而令親子關係被嚴重扭曲的代價是否太巨大呢?
與你同事一主的如炳 敬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